争鲜拣舖策略曝光 疫市狂开30间外带店 未来3年每年扩充一成

撰文: 黄祐桦
出版:更新:

过去数年受疫情影响,在社交距离限制和限聚令措施下,市民大众的外出餐饮模式大大改变,外卖需求急剧增加,争鲜(香港)总经理陈耀荣接受《香港01》专访表示,争鲜在过去三年疫市下新增30间的外带店,由于市民消费模式已经转变,集团计划加强外带店规模,目标是在未来3年内,以每年一成的增长速度去扩充分店数目。

香港人向来钟情寿司,陈耀荣认为港人对寿司这件事的确是“长情”,过去市场上曾有很多不同菜式兴起,当中包括拉面店、台式饮料等, 但每当热情过去后则减退不少,反而本地市民大众对寿司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他又指出,在疫情期间集团外带店大幅增加约30间,至今已有多达74间外带店,扩充速度快,至于堂食店舖目前则有33间。

不怕赴日旅游增加 港人食寿司口味独特

自通关后港人赴日旅游人数增加,不过陈耀荣并不担心影响开舖策略。他表示,香港人食寿司口味独特,集团推出的寿司早已适应香港人口味,香港有属于自己、又独特的寿司款式,例如是蟹膏虾寿司、花之恋寿司等,认为港人顾客未必一定要食日本寿司的“纯粹”。

近年不少日本过江龙寿司店来港开舖,陈耀荣对此表示欢迎,认为竞争对手加入,有助提升整体寿司品质,不单代表市民大众可享受更高品质的寿司,更可令大众愿意付出更多金钱,吃更好品质的寿司。

争鲜(香港)总经理陈耀荣表示,港人对寿司这件事的确是“长青”。(夏家朗摄)

竞争对手出现后 吞拿鱼寿司销量排名急升

在多家竞争对手加入后,市民大众对各类寿司认知度也有所提高。陈耀荣指出,原本吞拿鱼寿司销量,在公司内部寿司排名,是60名以外,属偏后位置。不过因为有新竞争对手出现,令吞拿鱼寿司排名,跃升至第六位。因此他相信有不同对手加入,可令业界做得越来越好。

20分钟生活圈 港人倾向Grab and Go

近年疫情肆虐令港人消费模式有所转变。陈耀荣表示过去三年疫情,香港人早已习惯叫外卖,或在屋企附近购物,港人生活节奏明快,亦求方便,一般会在20分钟或半小时的商圈内购买生活所需,所以“Grab and Go”这件事非常重要。

天水围站门市成“天下第一大店” 生意额每月数百万

他举例,西铁天水围站是整个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区内居民除了依靠西铁出入九龙外,西铁站下面的天水围轻铁站亦是居民出入天水围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平日会有不少人于西铁站落车后,转乘轻铁回家。他笑言指,位于天水围站的外带店是集团的“天下第一大店”,一个月生意额高达数百万元,但面积却是众多间外带店中最细。因此集团未来亦会重点拣选类近舖位选址,即邻近住宅群及港铁站的舖位,以作外带店。

人流快影响生意 旺角东站外带店失败收场

不过,亦非所有港铁站亦合心水。陈耀荣表示,集团选址会留意地铁站内的行人行路速度,认为与生意能否成功有莫大关系,又透露曾经“中伏”,直言“曾经有一个非常失败的店舖”。他解择,集团曾经于港铁旺角东站开设外带店,但生意却非常差,经分析后发现虽然旺角东人流多,但流动速度快,加上本身旺角已有不少餐饮食肆选择,故终以失败收场。

外带店自行决定不定时八折优惠

陈耀荣又分享外带店其中一个吸客策略,便是以一个不定时方式推出八折优惠,而这个策略则交由外带店本身自行决定。他指,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浪费食物,日后可以根据经营决定需要制作寿司的数量, 同时又勾起食客对外带寿司的好奇心,吸引他们每日都来看看有没有推出优惠或新产品,以达到增加人流及生意额的目的,“希望你每一天都来看看,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手卖。”

堂食选址避免旺区开舖 避油尖旺、铜锣湾

至于堂食店舖选址策略,陈耀荣透露,一般堂食店舖的空间不会太大,期望会是可以容纳100个座位以内,加上自疫情后集团拣舖策略上亦出现一个新改变。通关后传统旺区人流有所回复,但对比疫情前人流仍然是一去不返,因此目前仍会选择避免于传统旺区开舖,即使是旺角、尖沙咀及铜锣湾亦如是。

争鲜旗下外带店每天会自行决定不定时八折优惠。(夏家朗摄)

北上成港人新消费模式 避免近关口地点开舖

另外,他亦留意到在通关后,于长假期北上消费成为香港人一个新消费模式。他指,每逢长假期便有数十万人次往返中港两地,变相令近关口的门店变得较平日淡静。例如最近新开幕、位处相对民生区的新北江门市,生意并未有预期中好。他指每逢周末,来往深圳湾口岸及天水围的B2P巴士,就会出现人龙排队等车,港人北上消费,变相令到新北江门市周末生意变弱。

旗下两个品牌进驻启德

有见所此,他指出,在近关口的位置,例如于天水围区等区域要更小心选择店舖位置。又透露,集团目前将会主力于偏中产的区域开舖,那些屋苑都比较贵租,惟生意反而相当好, 又透露旗下有两个品牌亦会于稍候时间启德在开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