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疫情揭示失业率高企但楼价不跌的真正原因
疫情持续大半年,本港楼价似跌非跌。据政府数字,7月份差估署楼价指数(384.8点)结束两个月升势,环比回落0.5%。总结今年首7个月楼价虽反复,但累积仍有1.48%升幅,与去年5月历史高位(396.9点)比较亦只不过跌了3.05%。
相比过去十年(与2010年7月比)楼价累积涨升了1.5倍,今天的3.05%跌幅,可谓不痛不痒。虽然最新数据尚未反映第三波疫情的影响,不过市场普遍对8月份的楼价指数预测仅多跌约1.5%,甚为“保守”,假若疫情受控,市场近乎一致看好楼价随即回升。
失业率与楼价脱钩?
虽说“需求大、供应少”的格局一直支撑著本港楼市,不过,倘经济环境转差,置业需求理应也会随之而减少。参考过往经验,如97至99年失业率由2.1%升至6.4%,同期楼价大跌了42%;又如01年至03年,科网股爆煲至沙士,失业率由4.4%升至8.5%水平,同期楼价下挫26%,反映住宅楼价与失业率存在高度的负关联性。
哪为何本港失业率由去年中的2.9%,升至最新报6.1%,创逾15年来的高位,大半年内24万人失去饭碗,本港楼价却仍然坚挺?
且细看失业行业的分类,是次肺炎疫情下,以零售、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受影响最大,失业比率为10.8%,建造业则为11.3%,但他们都不是港楼的“中坚分子”;反而“撑起”港楼的金融、保险、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业,其失业率仅为3.7%,相关企业亦较少出现大规模的裁员、倒闭。故单看整体失业数字,似乎已未能作为楼市走势的参考指标。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行时空
事实上,疫情下,手持股、楼的“中产”仍能靠“钱滚钱”进行资产增值,累积财富,故新盘仍然热卖、新股仍获热捧;不过,对于大部分基层或“无产阶级”而言,股、楼如何炽热、爆升,似乎也未能让他们直接受惠,反而疫情引申的限聚令、禁堂食、无外游等因素,窒碍消费,资金未有(或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实体店生意依旧难做,租金继续照交,致令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有产与无产者尤如身处平行时空。
政府有何重启经济方案?
纵使疫情缓和,实体经济复元需时。03年沙士后,内地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开放“自由行”,令港经济得以由谷底翻身,迅速恢复,惟今天,政府尚未有疫情后重启及刺激经济的具体策略及计划。反观只要美国联储局及各国政府继续大力放水,热钱泛滥,加上零息政策下,楼市经历调整后,还是会继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