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仆直” 判断失落的N年不再有意义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2023年日本GDP从世界第三位下降到世界第四位,被德国反超。不论是日本人,抑或是各大西方媒体,均认为这种下滑还会持续,最快两年,最慢五年,日本GDP就会被印度超过沦为世界第五。

算一笔时间账:日本GDP在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然后在2009年被中国超越,用时41年;从世界第三跌落到第四,仅用时15年;而按照目前普遍预测,与印度之间的位次竞争,最长预估来不过5年,就将被印度取代。从这三组时间差来看,日本GDP掉落的间隔期越来越短。

早前出现的是“日本失落的20年”,如今已尽默认的是“日本失落的30年”,但其实这些恐怕都已经没有意思,日本走到如此,一蹶不振,已经一错再错。

日本衰退,谁在影响?

谈及日本衰退,失落的三十年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来自美国的打击被大部分人当作日本经济不行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千禧年前后,正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成果在社会面孵化的黄金时代,而日本在这其中的每条赛道上,依然有着自己的王牌: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十大厂商有四家是日本的,只比1985年少两家;在家电领域,电柜、录音机、电视机三大件的市场份额依旧被日企垄断;在汽车领域,以两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还在北美洲称王称霸,全球市场更是坐二望一;在核电领域,三菱打破美欧的封锁成功在国际核电装备市场站稳脚跟。

日本经济・日本就业市场・日本劳动市场・日本打工仔・日本OL:图为2019年6月4日,日本东京商业区,一批日本女子走在路上。(Reuters)

在更精细化和受众小的领域:九十年代末,日本隐形冠军企业数量(那些不为大众熟知、却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中小企业),以220家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德美,是中国的三倍之多。日本企业模式均是以大集团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拥有两百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实力可谓是强悍至极。

除了产业端,日本在科研端的优势同样不容小觑: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核心科技专利和专利授权率占世界80%以上;全球创新企业数量世界第一。

不得不说,美国对日本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广岛协议对日本的打击是根本性的,但也必须看到,在那个阶段,其实日本在工业产业上其实已经打下了基础,各方面的实力在全球处于前茅。而至于后面一蹶不振,还越走越“畸形”,其实一个是日本自己,另一个冲击是中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日本制造能在70-80年代一枝独秀,有一半的原因要归功于大集团模式。所谓大集团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全产业链,生产一款终端商品所涉及到的全部零部件和材料,都由这家大集团下属对应的子公司供应,如果出现新的零部件,那就再开一家工厂。也因此,日本那些有名的大型企业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广泛。

AI语言模型能模仿人类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写小说,甚至生成乐谱等。图为日本日立公司员工展示其AI应用。(Getty Images)

众所周知的,比如日立制造所的经营范围,涵盖轨道交通、建筑机械、化工、汽车零配件与材料、半导体和医疗设备、化工;再比如松下,电池、电机、电控、液晶电视、雪柜、洗衣机、工业机械人都在生产。

90年代前,终端商品的零部件并不多,这种模式帮助日企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利用时间优势和同集团采购压缩成本的价格优势抢占市场。更重要的是,都在同一个圈子活,不同环节间衔接和反馈的效率要高很多,有利于加快产品的迭新换代。

在当年轰动业界的尼康(Nikon)和美国GCA的光刻机大战中,两家公司的技术不分高低,但尼康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把GCA的客户全撬走了。归根结底,GCA输就输在没有自己的镜片技术和生产工厂,需要靠蔡司供应,但蔡司的研发和生产未必能跟上GCA的市场节奏,调试契合也要花不少时间。而尼康这边拥有完整的镜片技术及生产链,产品更新方面始终比GCA快一步。

可以说,大集团旗下按不同零部件开设子公司,并以全产业链和垂直管理的协同作战,是日本制造一时独霸世界的主要原因。

90年代后,情况大不一样了。随着芯片小型化取得质的进步,电子元器件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制造业的各个方面,这使得终端产品变得越来越先进的同时,零部件格局也发生了两点尤为明显的变化:一个是供应链被大幅度拉长,另一个则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已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至此,制造业的格局开始由终端产品宰治一切的时代,过渡到零部件和终端品共治天下的时代。

2023年7月28日,台积电 ( TSMC ) 创始人张忠谋抵达台湾新竹的台积电全球研发中心落成典礼。 (REUTERS)

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西方企业选择了零部件外包。像鸿海精密、格罗方德、台积电等代工企业,都是在这时期诞生并成长为世界巨头的。但日本一个劲的死犟全产业链,然后就引发了骨牌效应。对于依附于某个总装企业的零部件厂商来说,因为不管怎么样都会有来自自家终端产品的订单,所以没必要死卷,躺平吃老本就行。

然而,在数码化时代的背景下,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缺乏外部竞争的日本厂商,零部件做得一天一天差,这导致终端产品不断在国际市场丧地失城。

终端产品的出货量少了,留给零配件厂商的订单也就少了,此外在日企这类小院高强的产业链模式下,零件厂很难接到总装公司以外的订单,他们的收入就更少了。而没有钱,就无法投资研发新的技术,做出来的零部件必然愈发差劲并进一步影响终端产品的竞争力,最终结果必然是企业在恶性循环中走向破产。日本家电和电子产品溃败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趁势超车

在日本意兴阑珊的时候,出现了最随机应变的对手。反观中国,终端企业就是终端企业,零部件厂商就是零部件厂商,两者泾渭分明互不隶属。做零件的企业不会像日本那样嗷嗷待哺,而是时时刻刻瞄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去死磕。这也是为甚么跟声宝、松下、索尼同时代的波导、天语、尼采、朵唯(DOOV)等手机品牌在退出市场后,华为、小米、OV能撑起国产手机的一片天,并逆向攻伐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拉开了由纺织为代表的低端产业,向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中高端产业升级的序幕。相比起日本曾经遇到的美德韩,中国制造有三个很大的优势:超大规模、全工业门类、单一市场。

图为2024年2月9日,镜头下位于法国巴黎附近布洛涅-比扬古(Boulogne-Billancourt)的华为法国总部,外墙装有华为的徽标。(Reuters)

这三大优势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制造业的六项成本,即研发成本、固定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以上六项成本结合后,终端品就具备了超强的价格优势。

另一方面形成了虹吸效应,超大规模和全工业门类意味着生产分工可以更加细化,一旦某个或某几个头部企业落户某地,就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跟着落户。当终端品所需的零部件全在同一地区时,环节与环节间的衔接反馈效率将得到空前提升,产品生产和技术迭代的周期也会大幅度缩短,从而有利于企业以时间差巩固市场优势。

日本的再一次误判 一败涂地

中国制造一手价格优势,一手技术优势,日企本就难以招架,没曾想卷土重来的安倍晋三又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为响应奥巴马TPP战略,推动国际供应链去中国化,日本政府要求企业把投资经营重点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

日企曾经算过一笔账,中国大陆市场的投资回报率是17%,而东南亚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仅有5%。结果可想而知:日本GDP总量在十年时间内蒸发超过2万亿美元,而这背后,是日本制造业不断的丧城失地。

越南兴安省一家服装出口工厂。(路透社)

2012年,日本GDP达到巅峰,为6.2万亿美元,随后安倍晋三二度上台,推行供应链和投资重点去中国化,同时大搞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中国的产业的快速崛起,直接导致日本GDP在十年后蒸发2万亿美元。

在产品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了核心竞争力。于是,日本从企业端到政府端出现了一系列的骚操作。企业端为了维持利润空间,不惜大面积采用造价的零部件,在2011年到2021年的短短十年间,登上财富500强的日本制造类企业就有11家被爆造假丑闻,创下该周刊开栏以来单一国家企业造假数量最高记录,其中小型企业造假的数量更是达到四位数,涉及行业包括但不限于航天、航空、汽车、建筑、机械设备、化工、电气、半导体、轨道交通等。毫不夸张的说,日本制造从根子上已经烂透了。

而日本政府端为了维持产品的出口优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降低,日元贬值,日企整体利润得到提升,按照政府的设想:企业拿到这部分钱后通常会有三个选择:要么增加研发费用,整体提升日本技术实力;要么扩张产能雇佣更多的员工以拉高国内整体工资水平;要么把更多的利润分配给员工刺激消费。

但经过中国的折腾和造价丑闻的曝光,被三代目掌控的日企不再像前两代那样敢打敢拼了,干脆集体躺平:既不搞研发,也不扩张产能和提高薪资,以保存现金流提高抗压性为由干脆把钱存起来,直接导致消费和产能双重停滞。

日本劳工・就业市场・日本经济:图为2017年12月6日,7-11便利店的职员在店面工作。(Reuters)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初期,供应链上下游配套正在经历着全方位的洗牌。日企这么一躺平,整个日本制造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可控核聚变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领域,没有一个能跟上中美欧的节奏。

产业是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在一个产业圈中,某项或某几项核心技术的落后,将引发某条或某几条核心产业链的落后,进而导致整个产业圈的崩溃。

同理,在工业革命缔造的全新产业生态里面,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把握住几项关键的核心技术,那么他的制造业就会崩盘。因此,当世界整体迈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生态,供应链上下游配套洗牌完成,日本必然只能愈加“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