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阵脚大乱 哈马斯已经达成目标?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香港时间10月18日下午大约四时,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的空军一号已经抵达特拉维夫(Tel Aviv),亲自出马希望为以巴冲突破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周时间奔走中东多国,都未能为加沙地带(Gaza Strip)的人道危机带来一丝喘息--加沙断电断水断粮情况依然,拉法(Rafah)口岸的人道主义走廊未能开通,连双重国籍的加沙巴勒斯坦人也未能逃离。

拜登此行有两大短期目标。一是继续支持以色列的所谓“自卫权”,也即是继续在加沙对哈马斯(Hamas)进行攻击,二是以实际行动暂时减缓加沙的人道危机。布林肯在以色列时间17日清晨3时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内阁开了超过七小时会议之后,确认拜登即将出访,同时又声称美国跟以色列就人道援助进入加沙、跟建立安全区达成共识。外界推测,这是拜登亲自到访的“交换条件”。

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随着以军加沙军事行动所造成的人道危机不断加剧,国际社会以至美国(和欧洲)的内部对于停战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以色列要继续实行其“自卫权”的前提,就是要先减缓加沙的人道问题,让现在堆放在西奈半岛的人道援助物资进去加沙、加沙部份地区恢复供电供水、一些有急切医疗需要的人可以先到埃及去,甚至是明确的设立加沙内部的安全区(让被迫离开家园的加沙民众有避难之所)等等。

2023 年10月17日,加沙走廊南部的拉法疑遭到以色列轰炸。(Reuters)

但是,岂料拜登还未到埗,加沙城就发生了医院受袭的惨剧,据报造成超过500人死。事件引发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强烈反弹,多国出现示威,以色列以至部份西方国家的领事馆也成为示威者的目标。

根据拜登原来的行程计划,在见过内塔尼亚胡之后,拜登将到约旦首都安曼(Amman)与约旦国王,以至埃及总统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会面。但在医院受袭事件发生后,约旦外长就宣布取消会议,直称“现在谈什么都没有用,除了停止战争之外”。

虽然约旦、埃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对于以巴冲突的根本情势影响力有限,但如果埃及愿意接受一些有必要避难的加沙民众,将会对缓解以军攻击所造成的加沙人道灾难有所帮助,而如果阿巴斯愿意进一步表明在加沙取代哈马斯的意愿(他此前已表示过自治政府才是巴勒斯坦人的唯一代表,并非任何其他组织),这也能为“消灭哈马斯后的加沙地位”问题提供一个解答的方向。

这次会面的取消,对于拜登而言,当然是一个重大外交挫败。

2023 年10月17日,加沙走廊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一家医院外,一名男子抱著一名在以色列空袭中丧生的巴勒斯坦儿童尸体。(Reuters)

在拜登抵达以色列之前,以色列方面以图解和截听录音为据,声称加沙城医院受袭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PIJ)的飞弹失误造成,与以色列的攻击无关,希望反驳国际社会和舆论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责难。但无论事实如何,在全球观感上,这次医院受袭事件已证明了以色列的加沙攻势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以色列在10月7日受到哈马斯恐袭之后所暂时得到的一些道德高地已经崩塌。

如今22个阿拉伯国家已表明呼吁停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表明双方要停火。而在纽约时间18日的上午,联合国安理会亦会再就以巴冲突的声明进行投票,各方的其中一个争持点是到底是要呼吁“人道暂停”(humanitarian pause)还是“人道停火”(humanitarian ceasefire),前者意味着以色列只要落实了一些人道主义措施,就可以继续打下去,后者却是一刀切的停止。

在停火呼声四起之际,美国要继续力挺以色列将会付出重大的外交代价,而拜登也要面对党内倾向支持巴勒斯坦的左翼压力。

抵达特拉维夫之后,拜登对加沙医院受袭表示震怒,却称看起来像是“对方”(他的英文用词是“other team”)所为,似乎暂时依然会站在以色列一方。

美国总统拜登2023年10月18日访问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往接机。两人甫见面即拥抱。(Reuters)

但无论如何,内塔尼亚胡将面对重大政治困难:不继续打,他自己可能会被赶下台;继续打,以色列可能会陷入国际孤立的局面。

更严重的是,就算以色列不理会国际压力继续打到底,而且也成功克服所有地面进攻加沙的种种困难,最后也只会留下一个烂摊子。以色列没有能力实际占领加沙(不然2005年就不会主动撤出);以色列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扶持离开加沙十多年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去重新接管加沙,把加沙西岸化(按:阿巴斯己经87岁,而且没有明显的继任人);最终,以色列大概也只能在杀掉一些哈马斯领袖、轰炸一番报复过后就离开加沙,这种结局跟以往在格局上是没有差别的,未来也还是会再出现另一个“哈马斯”。

相对而言,如果我们把道德考虑放开的话,哈马斯这次行动,基本上是短、中期目标都达到了,第一是阻止以色列跟沙特的关系正常化,第二是让整个阿拉伯跟穆斯林世界重新重视巴勒斯坦问题,第三是让整个阿拉伯跟穆斯林世界跟以色列再次对立起来。从这些标准来看,哈马斯的行动已经是成功了。

哈马斯成功的背后,是以色列落入了其哈马斯的“挑衅陷阱”。哈马斯行为过火明显有意挑动以色列,以色列则以情感出发,马上用更过火的行动去回应,而不是有理有节有详细部署去联同像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至邻近本来就与哈马斯有矛盾的阿拉伯国家去压制哈马斯,到今天就丧失了道德高地,欧美的应然支持也开始松动,使得以色列陷入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阵脚大乱之局。

当然,哈马斯的小成,并不代表以巴冲突能有什么妥善的出路。一天以色列不认真着手重启以两国方案为起点(却不一定是终点)的和平进程,一天哈马斯等巴勒斯坦领导性力量不面对现实而放弃赶走所有犹太人的目标,以巴冲突依然会是一个无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