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关系升温 印度甘愿成美利坚“小跟班”?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目前,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似乎是多年以来最牢固的。在近年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中,美国成功地将“亚太再平衡”扩张到印度洋,让印度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并且吸引印度参与到美印日澳组成的“四方对话”中。在这两项地缘政治安排中,印度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

在美印关系升温中,美国是处于主动的一方。实际上,从特朗普任美国总统起,美国政府就十分主动地推进美印两国关系改善。到了拜登政府时期,更加系统地推进两国关系升温。今年6月20日至24日,印度总理莫迪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政府对莫迪给予了高规格礼遇。美方接待莫迪的官方仪式颇为豪华,包括众多在美印度侨民的数千人聚集在白宫南草坪,在小提琴演奏家和无伴奏合唱团的音乐萦绕中等待莫迪。当莫迪抵达白宫时,人群中开始爆发“莫迪、莫迪、莫迪”的高呼。

对于美印关系,莫迪和拜登在6月份的见面中都做了高调表态。当时,莫迪称,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印度和美国之上,“我相信我们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我对我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在6月22日莫迪和拜登共同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拜登表示,美印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如今的美印关系“比历史上任一时期都更具活力”。拜登称,“我们将关键和新型技术作为我们合作伙伴关系下一阶段的支柱,以保证这些技术可以促进且保护我们的价值观,保持关键和新型技术的开放性、可获取性、可信任度和安全性。”“这一切对美国、印度和世界都很重要。”

美国与印度在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上,再度强调了两国关系的牢固与前景。(Reuters)

不过,对于这种排场豪华的外交活动,媒体和分析人士并不是一律唱好。美联社当时就评价,莫迪此次访美是一场浮华盛事(Glitzy Affair),暗指在这场盛大的国事访问背后,美印双方在俄乌冲突、人权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不过,莫迪此次访美,仍得到了美国不少真金白银的大单。

9月9日至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上,美国与印度再度强调了两国关系的牢固与前景。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家领导人都未出席此次G20峰会,会议的主角自然是作为东道主的印度,美国和西方国家则发挥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的压力下,G20会议公报中终于提到了乌克兰战争,强调了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不过,印度仍然未对俄罗斯进行谴责,公报中还称,G20会议不是做地缘政治决定的合适平台。很显然,印度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有保留地发表了意见。

不过,当美国与印度当前关系被双方领导人誉为多年来“最为牢固的”时,美国方面已经开始冷静地反思美印关系,以及印度对地缘政治问题的态度与政策选择。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印度、巴基斯坦和南亚问题兼职高级研究员阿丽莎·艾尔斯(Alyssa Ayres)说,尽管两国领导人见面时拥抱在一起,但“我不认为印度和美国会走向传统的联盟关系……印度热衷于确保自己能够在各种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她认为,印度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国家,“印度非常不希望它未来的行动自由因为联盟协议而受到限制,联盟协议会要求(印度)代表另一个国家采取行动。”

实际上,美印两国在多个方面存在分歧,其中一个显著的分歧是对俄乌战争的看法。美国谴责了这场战争,但印度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做。不仅如此,自2022年 2 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印度购买了大量价格打折的俄罗斯石油,目前印度约40%的原油供应来自俄罗斯。美国智库人士称,鉴于美国对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担忧,美国领导人希望在这一领域看到(印度)一些不同的东西。乐观地看,美国与印度可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形成一定的合作空间,但也要看到,这也是两国存在分歧的领域。

在莫迪上台以来,他成功地将强势领导与国家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以此强化该国在全球的大国形象。(Reuters)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要指出的是,美印关系升温与它们的一个共同“目标”有关——中国。在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后,其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已经从恐怖主义转向国家间的战略竞争,而中国是被美国排在首位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一战略下,美国的地缘政治逻辑很清晰——尽一切可能构建“围堵”中国的广泛统一战线,在全球连同盟友及伙伴国家打造针对中国的各种“围栏”——在内容上,有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军事的、教育的对华“围剿”;在形式上,则有传统多边(如北约、G7、欧盟)、新多边(如印太经济框架、美日荷、AUKUS、美日印澳四方会谈等)以及各种双边机制(美日、美韩、美菲等)。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借力乌克兰战争后的国际形势变化,美国打造的对华多重“围栏”已经逐渐成形。

中国是印度的“对手”吗?虽然印度没有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但长期以来,中印关系存在不同的芥蒂与裂痕,再加上两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小规模战争(1962年),两国关系实际上存在一些内在的不稳定因素。2018年4月27日和28日,习近平主席曾邀请莫迪总理赴武汉进行非正式会晤,期望由此构建中印关系的新篇章和新格局。从公开报导来看,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不错的沟通,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遗憾的是,此后中印关系的发展基本上背离了当时达成的共识与愿望。此次中国国家主席未参加印度新德里G20峰会,就是中印当前关系的一个写照。中印关系的变化以及印度希望成为全球大国的雄心,导致印度在中印关系上选择了现在的道路。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一直有着很强的独立意志。(Reuters)

不过,印度是否就此甘愿绑上美国的战车呢?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并不这么认为。虽然美印在面对中国时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印度也加入了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四方会谈,愿意在这些机制中扮演“支柱”角色,但是,印度作为一个有“全球大国”雄心的南亚大国、一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一个期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印度不会如同菲律宾或日本一样,甘愿成为美国的“小跟班”。

简单来说,印度虽然过去曾被英国长期殖民,但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一直有着很强的独立意志。从尼赫鲁时期打出“不结盟”大旗开始,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就一直在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自从莫迪执掌印度以来,他比较成功地将强势领导与印度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以此强化印度在全球的大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印度做到了国家形象提升。尤其是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期,印度成为一个左右逢源、被多个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结交的发展中大国。借着这种被需要的大环境,印度也不断为自己捞到了很多好处——地缘政治地位、外交关系改善、能源、外来投资等等。

但是,即使美国给再多的甜头,印度也不太可能放弃其“大国雄心”。在我们看来,除了印度的独立性之外,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与社会思潮也在影响并主导印度政治的未来。当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极端化之后,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双刃剑”特性,如果控制不好,将成为一种颇具内部与外部伤害性的工具。印度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正在不断冲击圣雄甘地所奉行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对于这种变化,西方国家实际上是存在忧虑的。即使号称与西方国家同为民主国家,但西方国家对于印度式的民主与治理能力的看法,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基于当前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总体来看,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正趋于历史上较为密切的时期,而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则处于历史上相对低潮期。基于现实的利益,印度接受了美国和西方国家赋予的伙伴国家地位,以及印太战略、四方会谈等机制安排。今后,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还会存在不小的摩擦。不过,作为有很强独立意识、大国雄心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国家,印度不太可能真正与美国结成紧密的盟友关系,但会以此“捞”到更多的实惠。未来的中印关系,恐怕也只能基于这种判断来做观察,需要等待地缘政治形势的发展演变。

本文原载于2023年9月10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