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尼危机未解 无阻印度政商狙击中国一带一路?
导读 : 以阿达尼集团为首的印度企业在莫迪政府支持下,近年在全球各地积极的投标基建项目,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竞争者之一。就算阿达尼未能度过瓦解危机,印度仍会出现其他企业接收这些国际版图。
今年年初,美国投资咨询集团“兴登堡调研”(The Hindenburgh Initiative Research and Reporting, HIRR)突然发布重磅研究报告表示,印度知名企业家古塔姆·阿达尼(Gautam Adani)的企业阿达尼集团(The Adani Group)涉嫌从事欺诈和股价操纵,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阿达尼相关企业股价此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下跌,旗下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此后,阿达尼集团开始削减债务,并积极引入包括卡塔尔主权基金在内的海外投资者,阿达尼集团公司的市值一度回升了400亿美元左右。
在事件趋向平静之后,全球性调查记者网络OCCRP于今年8月发布了新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来自阿联酋的Nasser Ali Shaban Ahli和来自中国台湾的Chang Chung Ling多年来交易了数亿美元的阿达尼集团股票。OCCRP指出,这两个人与阿达尼家族有长期业务往来,并担任阿达尼集团的公司董事和股东,还与阿达尼的兄弟维诺德·阿达尼的名下公司有相当密切的关系。OCCRP的文件显示,Chang和Ahli两人花了数年时间通过离岸空壳公司买卖阿达尼股票,从而掩盖了他们的痕迹,并赚取了可观的利润。截至2017年3月,Chang和 Ahli的离岸公司已向阿达尼公司股票投资了4.3亿美元,占其投资组合总额的100%。
与此同时,两人还通过其投资的管理公司向维诺德·阿达尼的公司付费,从而获得投资建议。这些指控进一步加强了对阿达尼集团内部腐败的猜测。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随即启动了针对阿达尼集团的审查程序,阿达尼集团也宣布退出印度政府已经启动的一系列基建工程。看起来,一个庞大的集团企业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且前途未卜,但回顾阿达尼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阿达尼集团所代表的印度企业已经构成了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持续推进的重大挑战,不容低估。
阿达尼集团成立于1988年,最初是一家普通的商贸公司。1990年,阿达尼集团在古吉拉特邦蒙德拉地区(Mundra)建立了自身掌控的第一个海港之后,逐步往港口基建-运营和物流产业方向发展。截至2022年,阿达尼集团已经成为横跨基建-物流-能源(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年收入达到330亿美元并拥有2万多全球雇员的印度大型跨国企业。阿达尼集团在印度拥有分布于东西海岸线并横贯南北的13个优质海港。
印度政商之间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印度实业家和企业集团广泛渗透度国家权力结构和发展战略中。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整体上采取了借鉴韩国财团崛起模式而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支持阿达尼等巨头企业。
阿达尼更为“骄人”的战绩或许就是对华竞争方面。2022年7月,以阿达尼集团为首的财团赢得了北部海法港的私有化招标,并与当地物流公司Gadot一起以11.5 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海法港的收购。
阿达尼集团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竞标中打败了中国。2016年8月,迫于印度压力,斯里兰卡修改了与中国在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中给予中国的20公顷土地永久使用权,而改为99年租赁。2021年10月,阿达尼集团与斯里兰卡国家港务局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阿达尼集团将与斯里兰卡当地企业John Keells Holdings合作,投资约6.5亿美元,开发和运营科伦坡港西部集装箱码头35年,之后将移交给斯里兰卡港务局。
阿达尼集团还在埃及与中国积极竞争。阿达尼集团正在就收购希腊卡瓦拉、沃罗斯和亚历山德鲁波利港口进行最后讨论。印度还在探索利用雅典附近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向欧洲出口的可能性。一旦交易完成,希腊将巩固其作为印度通往欧洲的中央交通枢纽的地位。 概而言之,像阿达尼这类印度大型跨国企业,在当下和未来都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 的关键竞争者,而其形成的冲击力在当下和未来都将持续并有所加强。
首先,印度企业有望在全球层面上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是西方国家的头号威胁的认知定位十分顽固和坚定,竭力打压并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美国坚定的战略诉求,无论是欧盟的对华“去风险”还是日韩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系列战略动向都表明,美国及其盟友都将不遗余力地将这一战略诉求具体化。
作为存在对华激烈地缘对抗和竞争的国家,印度是美国在印太区域推行遏华战略的理想代理人。今年伊始,美国和欧盟与印度签订了一系列的经贸-科技合作协定与备忘录,全面加强了对印经贸-科技关系。美国在飞机发动机技术等关键领域对印度首开绿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诸如能源转型等关键领域,印度将会得到西方一系列的技术转让和扶持,增强其对于中国的技术竞争地位和竞争力,对中国形成挤出效应。
并且,西方在具体的投资商谈过程中,对印度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助力效应。根据媒体报道,在竞争以色列海法港的过程中,美国政界从各个层面向以色列当局施加压力,最终成功确保阿塔尼集团中标,而中资企业则黯然出局。此外,为顺利推进尼泊尔自印度进口孟加拉电力的计划,美国MCC公司(美政府下辖独立机构千年挑战公司-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MCC)在尼泊尔设立名为MCA-尼泊尔(MCA-Nepal)的机构。目前该机构已启动土地收购及承包商、输电线路顾问雇用程序。知情人士透露,共有六家公司参与承包商竞标,而这些公司均来自印度。这种由西方国家牵头但由印度方面具体负责实行的基建推进模式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化。
其次,就“一带一路”沿线的诸多国家而言,因为地缘政治等因素,均存在着明显的对华提防心理,因而也乐意引入印度的力量来对冲对华经贸依赖的风险。今年5月,印度阿达尼集团下属的阿达尼港口和经济特区有限公司(APSEZ)首席执行官卡兰·阿达尼(Karan Adani)在越南首都河内与越南总理范明正举行会议,讨论在越投资事宜。在会后会发布的声明中,越南政府表示愿为包括阿达尼集团在内的印企在越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并希望能阿达尼集团能率先投资越中部城市岘港市的莲沼港(Lien Chieu Port)。
另据声明,阿达尼集团已决定长期投资越海港、物流、能源、技术领域,未来总投资额或高达100亿美元。今年6月,印财政部下属机构经济事务部(DEA)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同菲财政部签署金融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成立联合工作组以促进金融科技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设联合主席职位,由两国财政部副部级人员共同担任,小组成员包括两国外交部、讯息技术部、央行、金融监管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的高级代表。该小组旨在为印菲创新技术、金融科技、数字治理等领域制定具体合作措施。
印驻菲大使库马兰(Shambhu S.Kumaran)表示,签署备忘录符合2022年莫迪“将金融合作作为发展印菲双边关系优先领域之一”的决定,可有效促进印菲在数字支付、数字身份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看到的是,在存在对华地缘对立情绪的“一带一路”国家,从实体到金融基建领域都存在着强大的对印合作需求,这些都会助力印度企业的实力在这些领域内不断壮大,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国企业被逐步排挤出相关领域。
再次,印度-中国各自国内经济的基本走向,也意味着印度企业将会对中国“一带一路”构成严峻的挑战。根据南开大学研究团队撰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一带一路”总投资中民企投资占比过半,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但是自2016年起,无论是年度总投资项目数还是总金额都不断走低。至2022年,两者数目均不足历史高位的一半。而中国“一带一路”年度投资总额也不断走低。其中固然有投资侧重点趋于改变的因素,但是整体经济走势对公私财力的掣肘效应不容低估。
疫情封控结束之后,中国经济的疲软态势表明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将逐步缺乏必要的财力来支撑对外投融资需求,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深更是会令国内经济雪上加霜。
反观印度,不仅经济走势强劲,更为年轻的人口结构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后劲更足,整体前景更为优良。因此,小米等中国企业历经多次不公正对待也依然“不改初心”坚持扎根印度,一众国际巨头企业也纷纷将产业链迁移至印度。庞大而有活力的国内市场也意味着印度企业有着越发丰厚的国内根基来支撑其海外扩张诉求,也有着越发强劲的底气来支撑其对华竞争战略。
当下,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的阿塔尼集团已经基本完成了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港口基建网络布局,也在实质上形成了对中国企业的挤出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未来有望继续持续和加强,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持续推进而言,威胁很大。
最终分析结论:
截至今年8月底,阿达尼集团的金融交易丑闻仍在持续发酵中,国际媒体也依然在坚持不依不饶地敲打。一旦相关丑闻坐实,阿达尼集团的股价注定再度受到重创,其自身分崩离析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正如印度媒体所指出的,阿达尼在印度国内的市场份额将会很快由其他印度巨头予以填补,其所开拓的国际版图也会由其它印度企业予以接手,而一系列有利于印度企业的因素则会长期存在。即使阿达尼不在了,印度企业也将依然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持久威胁。
本文原载于安邦智库第6994期“每日经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