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兵变宣传战(二):普里戈任冲冠一怒 能助乌克兰大反攻?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6月24日瓦格纳(Wagner Group)兵变后,乌克兰与北约便持续营造“情势大好”、“反攻有成”的风向。

首先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其于24日在社交媒体表示,瓦格纳兵变暴露俄罗斯弱点,“俄军和雇佣兵待在我们土地上的时间愈长,以后就会出现更多的混乱、痛苦和问题。”乌克兰副国防部长马利亚尔(Hanna Malyar)亦于同日表示,瓦格纳兵变引发俄罗斯内乱,为基辅提供了机会,“俄军与我们作战,最终就是自我毁灭。”

25日,马利亚尔更在Telegram上表示,乌军已趁莫斯科陷入动乱,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反攻,包括巴赫穆特(Bakhmut)、奥里科沃-瓦西里夫卡(Orikhovo-Vasylivka)、博格达尼夫卡(Bohdanivka)、亚吉德涅(Yahidne)、克利斯奇夫卡(Klishchiivka)和库尔久米夫卡(Kurdiumivka)等,且“在所有方向上都有进展”。马利亚尔同时透露,俄方曾试图在库皮扬斯克(Kupiansk)、利曼(Lyman)和马林卡(Marinka)方向前进,但都没有成功,如今俄军“正处于防御状态,并在人员、弹药和军事装备方面遭受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西方也积极营势。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便于25日表示,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坚定不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 )亦称,瓦格纳兵变后,加拿大会同乌克兰站在一起,为乌克兰民众提供所需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则表示,瓦格纳集团发动兵变,显示俄罗斯阵营内部出现分裂,且俄国军队和辅助部队都很脆弱,有必要支援乌克兰反抗;北约(NATO)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亦在26日称,此次兵变显示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是犯下战略错误,“随着俄罗斯继续进攻,继续支持乌克兰就显得更加重要。”

往复之间,西方与乌克兰营造了“团结一心”的战场意象,俄军则仿佛满身空隙,逐渐难抗乌军反攻。但实情当真如此吗?

俄罗斯内乱峰回路转,率兵迫近莫斯科的瓦格纳集团领袖普里戈任接受白罗斯调停后,他在6月24日晚上乘车离开罗斯托夫的俄军基地。(Reuters)

实际战线如何变化

细究兵变后几日的俄乌宣传攻防,可以发现,乌军虽持续宣称反攻有成,却又不时表态“真正的反攻尚未开始”;而俄方除了官方驳斥外,更出动军事博主干扰乌军宣传。

6月24日兵变当天,乌军宣称在前线至少2个防区进行了反攻行动,并在巴赫穆特北部和西南部取得进展,且正沿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前线进行激战。但俄罗斯军事博主“Z行动:俄罗斯之春的军事委员”(Операция Z: Военкоры Русской Весны)表示,乌方虽在奥里希夫(Orikhiv)有所推进,却是以“惨重损失”为代价,若再推进,将与雷区防线硬碰硬;俄罗斯国防部亦称,乌军在顿涅茨克(Donetsk)南部进行了“不成功的进攻行动”。

6月25日兵变结束第一天,乌军再称至少于3个方向发起反攻。但俄方表示,俄军已击退乌军在巴赫穆特周围、顿涅茨克西部、扎波罗热东部、扎波罗热西部的攻击,且俄乌两方均有报告称,俄军加剧了在前线的导弹袭击力道,显然不愿令乌军有机可乘。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则在25日受访时承认,“俄军建构了非常坚硬的防线”、“反攻的主要攻势尚未开始”。

6月26日,乌军再称发起反攻,并在前线至少2个地区取得进展,包括在巴赫穆特地区清除部分俄罗斯桥头堡,以及占领里夫诺波尔(Rivnopil);英国国防部亦表示,俄军或许缺乏作战级别的后备力量,以至无法加强应对彼此相距数百公里的乌克兰前线威胁。但俄罗斯国防部反驳,俄军已在扎波罗热西部击退乌军地面攻击,且乌克兰总参谋部报告亦承认,俄军发起了近月最大规模的导弹与无人机袭击,击中敖德萨(Odesa)区域在内的地面目标,乌克兰南方作战司令部发言人也称,黑海上空的强烈风暴使乌克兰防空部队难以拦截目标。

2023年6月27日,乌克兰顿涅茨克(Donetsk)地区克拉马托尔斯克(Kramatorsk),有餐厅遭俄罗斯导弹袭击,现场损毁严重。(Reuters)

6月27日,乌军又称于前线的四个防区进行反攻行动,泽连斯基指出,“乌军在从顿涅茨克到扎波罗热的前线所有活跃防区都取得了进展。”俄罗斯国防部则承认,乌军在克雷明纳(Kreminna)附近和南部进行了“有限的地面攻击”,俄占扎波罗热地区官员也称,乌军政在奥里希夫以南进行反击,意图收复失地。普京(Vladimir Putin)同时表示,已确定乌军正将扎波罗热西部的奥里希夫方向视为“主要攻击方向”。

6月28日,乌军宣称在巴赫穆特方向、顿涅茨克西部、扎波罗热东部、扎波罗热西部进行反攻行动。但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军已经击退乌方在克雷明纳以南的袭击。乌国防长列兹尼科夫则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再次表示:乌克兰反攻的“重头戏”尚未开始。

6月29日,乌克兰总参谋部表示,乌军已夺取巴赫穆特方向的“战略主动权”,并在该地区进行大范围进攻,最后在里夫诺波尔-沃洛登线(Rivnopil-Volodyne Line)取得部分胜利。针对这一宣称,俄罗斯至今未有官方反驳,但也或许是因乌军所述“胜利”并不具体,且俄方29日最大新闻乃将领俄将苏罗维金(Sergey Surovikin)传出被捕,故各方或许更关注俄罗斯内部的“清算斗争”,而未将注意力放在前线宣传上。

俄罗斯末日将军苏罗维金(左)与普京(右)。(Reuters)

为何乌克兰的宣传成效不大

综上所述,乌克兰确在兵变后几日积极宣传“反攻有成”,但俄方也未沉默不语,而是竭力要营造“拒止成功”的氛围。从结果来看,几日舆情交锋后,乌方的“前线大胜”叙事虽有些许市场,却似乎没有突破固有的舆论阵地,无法形塑“俄军正在败退”的一面倒风向。究其背景,两大因素堪为关键:兵变并未走向长期冲突、乌军实质推进有限。

首先,瓦格纳兵变一日便告结束,过程虽给外界留下不少疑问,包括罗斯托夫的南部军区总部为何轻易被占、瓦格纳北上莫斯科期间何以未受阻拦、军中高层是否勾结瓦格纳等,但归根结柢,当代“莫斯科保卫战”终究没有爆发,瓦格纳也未与正规军发生血腥激战,普京更未被迫撤离或出逃。整个兵变过程看似凶险,却所幸能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在24小时内宣告平息。

在此情况下,乌克兰要营造俄军前线不稳的氛围,必然会因兵变已息,而出现时效问题。更直接地说,若兵变没有在24小时内结束,伴随双方对峙、交战时间拉长,乌克兰宣传俄军溃退的底气就愈强;但如今兵变一日便告落幕,乌克兰可操作的宣传时限便大量缩短,若真要造出“前线情势大好”的舆论攻势,就必然要有战场的实质推进相配合,才能延长叙事的保值期。但这就是问题所在:现实中的乌军虽有推进,幅度却不显著。

平心而论,这一现象也不是瓦格纳兵变后才有,而是6月所谓“大反攻”绘声绘影登场后,便持续至今的尴尬状态。细究乌方对“大反攻”的相关宣传,可以发现一个诡异现象:在俄罗斯已于6月初表示乌军反攻开始后,泽连斯基迟至6月10日才承认反攻开始。而其背后原因也不难想像:乌军虽付出惨重代价,却没有得到等值的战场收益与回报。

俄罗斯国营传媒俄罗斯-1电视台节目《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普京》的画面,显示总统普京2023年6月24日在克里姆林宫处理“瓦格纳事件”时的工作画面。(Telegram@zarubinreporter)

从现实战况来看,乌军之所以不时宣布“在多方向发动反攻”,并非是其火力与人力充足、不怕损耗,而是正因前述两者相当吃紧,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战损,这才不断探查俄军的防线弱点。过程之中,确会出现乌军收复零星失地、与俄军激烈交战导致后者战损的现象,但从整体战线变化来看,乌军始终没有找到俄军的明显软肋,故也一直打不出直捣黄龙的显著攻势。

回顾2022年下半,乌军能先后在哈尔科夫(Kharkiv)、赫尔松(Kherson)两个方向发动反攻、取得战果,凭借的是俄军尚未动员、补给困难,其才得以收复大片领土;但时至今日,俄军已在动员之下扩大不少规模,并在多月准备后构筑了复杂的防御阵地,乌军虽能以巨大代价,在巴赫穆特地区取得局部成功,却已极难重演去年的反攻场景。

或许正因如此,乌克兰防长自6月上旬起便不断宣称“反攻主力尚未登场”、“最大攻势还没开始”,就是希望以宣传上的“山雨欲来”,遮掩前线进展的差强人意。在此脉络下,瓦格纳兵变的出现,当然是乌方眼中的天赐良机,其一来希望俄罗斯爆发内战,迫使前线大军回撤;二来希望趁此混乱,增加“反攻有成”的宣传力道。

只是从眼下发展来看,瓦格纳一日兵变仅为一瞬烟花:俄罗斯内战没有爆发,在乌俄军也没有大规模溃退,俄方更持续反驳乌军的反攻宣传,甚至祭出近来最大规模导弹攻势。到头来,普里戈任冲冠一怒,似乎只有几日的庆祝行情,在俄方已开始稳定内局、乌军打不出致命一击的情况下,瓦格纳兵变终究撑不起乌军的“大反攻”叙事。

乌克兰要藉瓦格纳兵变宣传反攻有成,遇到什么困难?

兵变一日就结束、乌军实际推进不明显。

为何眼下的乌克兰反攻成效不显?

俄军已经动员,并用多月时间构筑前线的防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