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长安: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至 为何选在陕西与西安?
5月18日至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登场,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中亚五国领导人都将与会。
回顾此前的各方互动,陕西与西安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的中国—中亚外长首次会晤受新冠疫情影响,以视频方式进行,但2021年的第二次会晤便在在陕西西安举行,由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亲自主持。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特别强调,中亚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诞生地,“这次会晤在古丝绸之路发源地西安举行,具有特殊意义。”
2022年,中国—中亚外长第三次会晤在哈萨克的努尔苏丹(Nur-Sultan,现已改名阿斯塔纳)登场,各方同意建立元首会晤机制,并商定由中方担任首届主办国。2023年第四次会晤回到中国西安举行,据中方新闻公报显示,各方协调了即将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筹备工作,同时商议峰会成果文件的相关内容,最后决定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在西安登场,新闻公报中更有此一描述,“各方支持陕西省同中亚国家地方深化交流,实施更多经贸、能源、科技、农业、人文等领域合作项目。”
由上述发展可见,在中国深化与中亚互动的过程中,以西安为核心的陕西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原因除古丝绸之路、盛世长安等历史符码,更有中国的后续规划。
陕西:与中亚五国进行产业对接
首先,陕西与中亚虽非直接相邻,却已在政府规划下进行了多年的产业对接,足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缩影。
以农业为例,中亚与陕西虽都以农产见长,却又存在互补空间。中亚地区约有25%人口从事农业,劳动力十分充足,也拥有辽阔耕地,能发展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另外在气候条件上,中亚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粮棉、果品、花卉等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然而中亚整体的基础建设落后,放大了水资源不足、设备老旧的劣势,在农作灌溉条件差强人意、农资农机设施也同样落后下,中亚的农作产量提升缓慢,管理模式也相对粗放。
相较之下,陕西农业的科研水准较高,在育种、节水灌溉、农资农机等方面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优势,加上强大的互联网基础、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经济合作平台,不仅可以提升产能,也能有效开拓市场。故结合上述发展优势,食品加工成了中亚与陕西农业的合作重点,中方企业多采“国外种植和初加工、国内精深加工和销售”模式,建立与中亚农企的合作关系,例如陕西的粮油加工业,近年便多从中亚进口油料作物和初榨油。
此外,农业技术交流也是各方合作的重点项目。2019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第十九次峰会上提议,“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获得各方积极回应。2020年10月,上合农业基地在陕西杨凌正式揭牌,既面向上合国家开设农业技术研修班,也与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2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协定,就农业节水灌溉、花卉苗木种植、畜牧养殖技术及管理等多个领域,先后开展了百余个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专案。
而今随著“一带一路”项目推进,陕西与中亚的农业合作更具规模。截至今日,中方已在哈萨克阿拉木图州、北哈州和吉尔吉斯的比什凯克、楚河州等地建立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园区的农产量均高于当地亩产。简言之,陕西与中亚的农业优势不同,正就产业链展开上下游合作,以互补优势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而能源场域亦是如此。陕西虽有石化产业,但受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短等因素限制,产出的多是原料型、燃料型初级产品,与其余石化大省有别;中亚虽有丰富油气资源,但与其农业发展类似,受到基础设施老旧、产业链未整合等因素干扰。
故观察双方合作,同样可以看到上下游分工互补的现象。在上游环节,陕西企业大量参与中亚的油气能源设施建设,并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资金优势,向中亚企业输出人才与技术,深度参与当地的油气产品开采与加工;在下游环节,陕西也与中亚油企业进行合作,提供营运支援。
但上述过程并非只有中亚获益。对陕西而言,积极参与中亚的油气能源产业链,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陕西产能,减缓自身环保压力,同时推动自身产业转型与升级,从初级产品逐步走向精细化工。如今在土库曼,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已建成巴格德雷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复兴气田一期工程、巴格德雷第二天然气处理厂,中土双方正在讨论兴建土库曼至中国的第四条天然气管道,中国-吉尔吉斯石油炼化工业园也已落地运营,为当地人民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制造业领域亦是同样道理。中亚的工业现代化水准较低,缺乏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自1990年代起便大力吸引外资,希望推动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能源业、金属冶炼等化工与重工产业。在此情况下,陕西诸多大型企业集团正好能满足中亚五国的需求,例如西电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国核宝钛锆业等。
而陕西与中亚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利陕西制造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一方面能够为陕西产品出口至中亚创造机遇,例如陕西重型汽车所出口的重卡车辆,便有50%以上销往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简言之,陕西不与中亚直接接让,却因政策规划与产业需求,能够彼此紧密合作。
西安:昔日长安今又见
而作为陕西省会的西安,不仅是此次峰会举办地,更是中国与中亚交往的时代表征。
以贯通欧亚的“长安号”为例,2013年“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后,首列中欧、中亚班列“长安号”由西安港出发,驶向哈萨克阿拉木图。多年之后,“长安号”不仅常态运营,规模更是大幅成长:2015年,“长安号”共有四条路线,分别是西安到哈萨克阿拉木图、西安到哈萨克热姆、西安到荷兰鹿特丹、西安到俄罗斯莫斯科,该年共开行95班,货源主要来自于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地,其中陕西本地货源约占30%;货物目的地则遍布哈萨克等中亚国家的44个城市。
时至2020年,“长安号”于该年前11个月共开行3,441列,是去年同期的1.8倍,常态化开行线路更已高达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天开行10列。到了2022年,“长安号”的西安国际港站已拥有17条到发线、6条调车线、25条货物线,4条集装箱中心站配置装卸线、15台门吊,集装箱年输送量最高可达90万标箱,运输能力同比2013年提升了3倍。
在此期间,不只中国商品输往欧亚大陆,中亚商品也循此进入中国。2017年2月,乌兹别克棉纱进口专案正式启动,班列自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出发,经阿拉山口岸换装,再而驶向西安港,以后者为集散中心进行分拨。2018年,“长安号”先后开通肉类、绿豆进口专列、跨境电商专列和整车进口专列,哈萨克的小麦、食用油和面粉,乌兹别克的绿豆和樱桃,吉尔吉斯的蜂蜜、乳制品,均在此年实现常态化进口。
由上述现象可见,西安作为西北大城,不仅贯通陕西与中亚,也是中国面向欧亚大陆的重要窗口,正如此前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欧亚经贸及文化中心,承载了汉唐盛世的百年风华。
吸引中亚留学生也是当代的西安特色,恰似唐代长安,亦有不少西域客商前来学习。西安市的“中亚五国留学生教育培训计划专案专项奖学金”,便是专为中亚留学生所设,以2023年承办该项目的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申请到此奖学金的中亚留学生可在该校完成预科学习后,直接升入本科学习,无需再次参加审核及面试。在学期间,中亚留学生免交学费,可享校内免费住宿,生活补贴每月1,800元人民币,每年发放10个月,同时提供来华国际旅费与入境安置相关费用。
而中方不只积极吸引中亚学生,也希望借此孵化相关合作与研究项目。例如,位处西安的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便皆设有中亚学院,主打多语种资源、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中亚留学生。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角色格外重要,其不仅设有哈萨克语专业,更与哈萨克欧亚大学合作,成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担任中方执行机构。
此外,西安亦是中国与中亚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2015年5月,西安举行了中国(陕西)—吉尔吉斯投资贸易及旅游推介会,该年12月中哈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哈萨克共和国投资发展部关于便利中国公民赴哈萨克团队旅游的备忘录》;2016年,位处西安的中国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开始与哈萨克文化体育部、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博物馆的专案合作,协议互借展品与合作办展,中国(陕西)—哈萨克投资贸易及旅游推介会也于该年在西安举行。
2019年9月,“西安—塔什干”直飞航线开通;2020年1月1日起,乌兹别克给予中国公民最长停留7天的免签入境待遇;2023年,“西安—塔什干”直飞航线于1月开通,“西安—比什凯克”航线于2月开通。上述进展反映了西安作为陕西大城,在面向中亚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商务旅游上,不可或缺的空间地位。
从春秋战国到汉唐盛世,从1992年建交到2023年举办首届峰会,陕西在中国与中亚的两次大互动中,皆扮演了重要角色,恰似西安虽经历政治地位流转,却依旧是贯通彼此的政经文化平台。云白山青万余里,昔日长安,今又见矣。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在何时举行?
5月18日至19日。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地点为?
陕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