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赢”? 乌克兰一心“求胜”背后的北约分歧
当俄军在3月底开始收缩战线、集中攻克乌东顿巴斯全境,不少人都预期这个战略转向将是战争的转捩点。然而,顿巴斯之战至今并没有出现明显胜方,俄军离三面包围乌东军队的布阵依然遥远,乌方更在第二大城哈尔科夫(Kharkiv)进行了直逼俄乌边境的反攻。此刻,双方已再次陷入胶着。
以往,乌克兰只求俄国撤军,恢复战前样貌;此刻,乌方已表态,若能胜出顿巴斯之战,将寻求夺回2014年以来落入俄国的乌克兰领土,包括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分离主义者控制区。乌克兰外长库列巴(Dmytro Kuleba)日前受访就声明,“胜利的景象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
从“恢复原状”到“求胜”
5月17日,正当乌克兰和俄罗斯在马里乌波尔(Mariupol)残余守军投降、撤走的问题上似乎已达成难得协议之际,双方都对和谈大泼冷水。乌克兰谈判代表波多利亚克(Mykhailo Podolyak)称俄乌谈判已暂停,而俄方在战场也不能达成目标;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Andrei Rudenko)称基辅“实际上已退出谈判过程”,其谈判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Vladimir Medinsky)则指俄方尚未收到其在4月15日发送乌方的和议草稿的回复(乌方否认此事)。
事实上,在西方源源不绝的军事(包括军备和情报)与财政支援之下,加上俄军显易而见的各种“失准”表现,乌克兰已坚定了其在战场上击败并驱逐俄军的决心。最近一次有公开的双方面对面谈判,已追溯至3月29日——这正是俄军开始准备从基辅战线撤走之期。
乌克兰从“寻求恢复战前原状”转向“求胜”,背后似有美、英等国的支持。4月26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就曾在德国美军基地、在数十个盟国代表的面前,声言“乌克兰明显相信它能胜出,而我们都这样相信”。及后,英国外相卓慧思(Liz Truss)也在伦敦表明“我们会继续走得更远更快,将俄罗斯从整个乌克兰赶出去”。当中“整个乌克兰”一语明显包括2014年落入俄国或亲俄势力控制的乌克兰领土。
持久战的风险
问题是,即使在常规战争的前设之下,得到西方援助的乌克兰最终果真有可能将俄军赶出乌克兰全境,这将会是全球都不愿见的漫长过程。通胀、能源和粮食危机,现已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造成重大冲击(通胀已成为美国中期选举的最大议题;民生开支高涨更差点危及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连任),其在发展中国家之中所可能引发的严重动荡(诸如斯里兰卡的状况)将陆续有来。长久的战争,并不是北约国家之所乐见。
同时,自开战以来,俄方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俄国的核威慑。从西方普遍的解读来看,普京进军乌克兰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重建沙俄荣光的自许历史任务,因此,即使西方愿陪乌克兰长期作战至得胜为止,当普京的战争目标不止没有达成,甚至反过来形成对其政权的威胁,西方也不得不对普京手中最终的“核王牌”感到忧虑——即使俄方只用上威力较小、用于特定战场目标的策略性核武器,这也有可能导致西方在民情压力之下不得不介入,有可能引发一发不可收拾的冲突。
而且,随着战争由突发变成持久,西方民众无可避免会视之为一种常态,关注度逐渐下降。西方国家也将出现“我国优先”的政客掌权,又或者因为各自利益不同而产生对俄政策的严重分歧,最终在“援乌抗俄”阵线的解体之下,不得不接受普京艰苦战斗最终得胜的结局。(事实上,此刻匈牙利独力阻碍欧盟制裁俄罗斯石油,以至土耳其阻碍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等,也反映出西方长久支援乌克兰可能会衍生出的变数。)
因此,尽快在对乌方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对多数西方国家而言,也属上策。这却造成了北约内部主要国家的歧见。
德法意的和谈呼声
一方面,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作为欧盟的首三大经济体,此刻虽然持续援乌不遗余力,却已开始为俄乌各让一步设想。
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5月13日与普京通话过后,特别在Twitter上提到他的三大通话要点:一是尽快落实停火,二是声称纳粹(在乌)掌权不符事实,三是俄罗斯对全球粮食形势有责任。对此,人们就留意到,朔尔茨在呼吁停火的同时,却没有提到俄军要撤出2月24日开战后以武力夺得的土地——此刻俄方在南部赫尔松(Kherson)等地摆出长期驻守之势,且推行俄化或归俄政策,似乎要建造其管治权的既定事实,朔尔茨的“留白”就给了外界想像的空间。
5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其欧洲议会演说之中,也明确呼吁人们不要忘记他朝重建和平的必要,而这必需“与乌克兰和俄罗斯同台”解决,声明当中不能有任何一方感到被“羞辱”。他同时表示,在和平达成之后,欧洲必须有“安全的新平衡”,正中普京开战前的要求。马克龙的“免羞辱”一语,就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解读为乌克兰需要割地求和的讯号,他批评马克龙正在为俄国寻找下台阶。
意大利总理德拉吉(Mario Draghi)5月10日访问白宫之后,亦曾呼吁人们应开始“思考带来停火和重启某种可信谈判的可能性”。到本周,有媒体就报道指,由政府持有超过三成股权的意大利能源巨企Eni,不顾欧盟有关违反对俄制裁的警告,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开设了卢布户口,似乎是决定了要遵从普京的要求,改用卢布支付天然气。可见一些欧洲国家依然希望尽力保存欧俄能源关系。
“全力支持乌克兰”的逻辑
另一方面,相较于德法意等国主动提出对俄和谈,甚至提供与乌克兰目标不符的下台阶的立场,美国则抱持着“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态度。虽然美国防长奥斯汀(Austin Lloyd)此前在与俄国防长绍伊古(Sergei Shoigu)战后首次通话时依然呼吁“立即停火”,但5月15日在访问柏林期间,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就将美国的对乌策略说得清楚:“美国和我们的盟友和伙伴正集中注意力,给予乌克兰在战场上和任何谈判桌上的最大可能优势(as strong a hand as possible),使之能抵抗俄国进侵、完全保卫其独立和主权。”
这显示出,对于美国而言,援乌是要营造乌克兰的优势,并非要照顾这到底是否属于普京或俄国可接受的范围,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谈判条件之上。而且,从其“完全保卫”之语可见,美国的最终目标似乎也是要俄国放弃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分离主义地区的实质控制权,而不只是此次开战以来夺得的土地。
对这种态度背后的动机,我们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美国正在投机地藉乌克兰的战场来削弱、消耗俄国国力,甚至最终推翻普京政权;二是美国支持任何乌克兰泽连斯基当局的对俄立场(按:此刻即是要“求胜”)。这两种解读并不冲突。没有后者,前者则没有了正当性;没有前者,后者也没有军事和财政上的支撑。
但无论如何,美国的态度与德法意几乎一致的较温和立场,有着明显的分歧。然而,此刻欧洲普遍的援乌民情仍烈,德法意三国领袖的求和“苦心”,暂时也难以施展。
例如被泽连斯基公开批评的马克龙,本周与泽连斯基通话后,就表明会加快对乌武器输送;而在上述推文“遗漏”对乌克兰领土完整支持言论的朔尔茨,本周也公开“补遗”,声言要乌克兰割出领土的“勒令下的和平”(diktat peace)不可接受,更举出克里米亚事件作为俄国制造既定边界事实的事例作说明。
朔尔茨发言的前几天,其社民党刚好在德国最大州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North Rhine-Westphalia)的地方选举中大败,人们认为朔尔茨对俄不够强硬的观感是其中一个原因。
“全力支持乌克兰”固然是一个可以理解的态度,更是欧美政客在民情压力之下所不能不采取的态度。但这却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和平。
5月1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接受《经济学人》专访时就说得明白。他指出,大家都正在寻求“一个下台阶……一个保留面子的方程式……一个谈判得来的结果”,然而,无论是普京,还是乌克兰人,也不在这个能达至和平的“空间”之中,因此,“大家(按:指西方)就被迫接受同一个逻辑立场,就是不断(支持乌克兰),直到普京至少回到2月24日的状态为止”。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如果西方只顾支持乌克兰,而不主动施压乌方作出让步的话,战争不只会持续难断,而且还有可能往欧美都不愿见到的方向发展。对此,德法意所代表的欧洲主要国家,与其他以美国领头的北约盟国,已有一定的分歧。这个分歧将往哪一个方面解决,将是俄乌战争未来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