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100日|除了打压伊朗 美国能让沙特以色列成功牵手吗?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执政百日评价,毫无疑问被一片质疑与声讨淹没。除了扫射全球又朝令夕改的“对等关税”政策、持续原地踏步的俄乌停火谈判外,中东场域的表现同样令人疑惑。
截至2025年3月,美国针对加沙战争、以色列地位和伊朗问题释放出的政策信号,都带有相互矛盾、急功近利的单边色彩。例如加沙战争,特朗普不断宣称自己成功促使双方停战,却又随即抛出“清空”、甚至“接管”加沙的提案,并放任以色列重启战事,惨烈屠杀一路持续至今,显然是对现实的政治解决毫无意愿。
与此同时,特朗普虽然想促成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却也重拾对于伊朗的极限施压,包括持续轰炸也门的胡塞武装,似乎想重回2016年到2020年任的海湾阵营对抗态势,推翻沙特与伊朗已经复交的现实,来极大化美国的安全利益。
整体来说,特朗普政府宣称自己善于调停冲突,却不关心任何长远的解决方案;自诩深谙“交易的艺术”,却又持续破坏各方基本互信。整个“特朗普2.0”百日的中东政策,虽以整合盟友、打压对手为主要支点,却也建筑在各种矛盾的危险地基上。
特朗普中东政策三大支柱
首先观察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三大支柱。
第一就是亲以色列。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便在对以政策上实现“一边倒”的突破,包括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提出震惊各界的“世纪协议”;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更是多次抨击拜登(Joe Biden)政府放任“反犹主义”蔓延,并自诩为以色列“捍卫者”。
宣誓就职后,特朗普启用多名亲以政客出任要职,组建“美国史上最亲以政府”,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更是成为特朗普在白宫正式会见的首位外国领导人。接著特朗普上任不到半个月,便提出带有种族清洗意味的清空加沙计划,为以色列右翼送上大礼。2025年3月,加沙停火协议破裂,以色列恢复对加沙军事行动,得到了特朗普的完全支持。
第二是恢复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认为伊朗是中东动荡的根源,且伊朗的核计划将对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造成严重安全威胁。平心而论,这一认知与拜登并无不同,但在竞选期间,特朗普以加沙战争牵引的以伊代理人战争为由,批评拜登对于伊朗过于软弱,让伊朗获得出口石油、解冻资产、资助地区代理人的机会,并主张恢复对伊极限施压。
胜选就职后,特朗普也果真签署《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NSPM-2),指示美国政府机构收紧对伊制裁,包括将伊朗石油出口“清零”。而特朗普的最终目标,是阻止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扩张,因此也藉伊朗“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因新一轮以巴冲突而被严重削弱、伊朗面对以色列火力不足又不愿引战的两难情境,要以加大制裁和军事恐吓等手段施压德黑兰,迫使伊朗在美伊谈判中让步。
第三是聚焦拉拢海湾国家。或许是目睹2023年以来,中国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伊朗与俄罗斯签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等进展,美国各界大受刺激,特朗普第二任期明显有意拉拢海湾国家,其中东团队关键人物如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就与海湾国家有长期密切利益关系,这也预示沙特、阿联酋等国将在特朗普的中东棋盘上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中旬以来,特朗普便多次把对俄谈判主场定在沙特,凸显自己对沙特的格外倚重。此外,特朗普也将强化美国与海湾国家关系的目标,与巩固中东亲美阵营、对抗所谓“中—俄—伊邪恶轴心”、夺回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等大国竞争目标相键结,将中国与海湾国家间涉及5G、人工智慧、港口运输、新能源、航空航太、无人机技术的合作,概括为改变大国竞争态势的关键领域,将中东安全议题扩大与泛化。
从前述执政百日的相关布局与动作,可以窥见特朗普的中东蓝图。在可见未来内,特朗普还会继续相关力道的深化,包括强化美以同盟、提升美沙关系、力促沙以建交,进而构建美国—沙特—以色列的“战略三角”。基本上特朗普的终极目标,就是确立以色列在美国地区盟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把以色列一年多来军事行动成果转化为对美、以有利的地区安全秩序,进而重塑区域权力平衡,推动美国盟友、尤其是以色列和海湾国家间的利益共用,并以此制衡伊朗等域内反美势力。
特朗普能不能心想事成
平心而论,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不能说毫无章法,却显然是要在各种矛盾目标间进行高难度跨越。
例如放任以色列在加沙屠杀,却又奢望沙特与以色列建交。从当前局势来看,阿拉伯世界当然都对巴勒斯坦议题敷衍了事,不仅视难民潮为烫手山芋,更不愿因此与以色列再起战事,但这不意味各国政府就不用顾虑民意与政治正确,否则沙特与以色列在拜登任内的关系正常化谈判,也不会因为2023年10月的“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瞬间无疾而终。
此外对海湾国家的拉拢,不能否认在当前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海湾国家面对中美博弈,大多不愿选边,而是更想与双方同时交好进行战略对冲,因此也不会拒绝深化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但正因其背后驱力是战略对冲,所以海湾国家也不会因为美国伸出橄榄枝,就彻底断绝与北京的联系,尤其近年海湾各国为了布局后石油时代的产业转型、再工业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经由“一带一路”引入了中方基建与项目,这一趋势即便可能因美国拉拢而削弱,却很难被彻底逆转。
再来是海湾国家与伊朗的战略裂痕。从地缘结构上来说,双方确实存在安全分歧,但沙特之所以同伊朗复交,关键还是希望专注产业转型、从地缘争夺中后撤,所以容忍了伊朗的地缘扩张。换句话说,美国虽认为自己愈压迫伊朗、愈削弱“抵抗轴心”,就愈能激起海湾国家团结,其实也可能反被各国“搭顺风车”:压制伊朗实际上是替各国营造了更安全的外部环境,反让沙特更没必要同德黑兰交恶,也因此更难动摇沙伊复交的基础。
当然,这些分析美方不会无人知晓,但恐怕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自己必然一意孤行。
首先就是笃信交易的认知。在特朗普的世界观中,只要“价格”合适,万事皆可交易,例如第一任期内,特朗普就在以巴问题上提出“世纪协议”,以承诺发展巴勒斯坦经济为条件,换取巴方在领土划分、耶路撒冷地位和难民回归等问题上向以色列让步。
特朗普不断宣传的《亚伯拉罕协定》也是同样道理:美国同意向阿联酋出售包括“F-35”战斗机在内的先进武器、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地区的主权、取消对苏丹“恐怖主义资助国”的认定、启动与巴林的战略对话等,换取上述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以上种种,无疑都强化了特朗普的信心,但从古至今,交易或许能化解部分僵局,却不是所有问题的万灵丹,否则沙以建交就不会迟至今日还未发生。
接著是特朗普热衷宣传的好大喜功。基本上从第一任期开始,特朗普的决策便往往急停急转、忽东忽西。而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就是特朗普注重名望,希望成为聚光灯下的舆论焦点、众人口中的美国英雄,因此其讲话、声明都带有浮夸的表演性质,为的就是极大化媒体流量和宣传效应。
而这种性格输出到政策上,就导致特朗普执著于成败、迫切需要真实成就来彰显自己英明神武,导致其不仅不考虑价值观和手段,甚至连政策的惯性都不加理会,种种信口开河宏大中带著浮夸,执行起来则满是不确定的短视近利。
整体来看,“特朗普2.0”的中东政策弊病,就与其荒谬的“对等关税”一脉相承:明明是一厢情愿的缘木求鱼,特朗普却仿佛深陷梦境,不仅无法体察现实障碍,还在一片自我感觉良好中持续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