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恐袭后续|巴基斯坦称印度动武在即 莫迪会开火吗?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在4月22日克什米尔(Kashmir)26死恐袭之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早已罕有地在印地语演说中突然转用英语,扬言将会“认定、追踪并惩罚每一个恐怖份子及他们支持者。我们会追击他们至天涯海角。”

虽然巴基斯坦方面极力否认,但印度方面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至今双方已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LoC)一带小规模持续交火7个晚上,印度海军27日已试射长程精确导弹,巴基斯坦29日则击落了一架印度无人机……

同样在4月29日,巴基斯坦信息部长塔拉尔(Attaullah Tarar)声称已经掌握“可信情报”,称印度打算在未来24至36个小时内向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行动。同一天,法新社收到消息,指莫迪在与军方高层的一场闭门会议中表明给予军队“完全的行动自由”去决定回应恐袭的“方式、目标和时间”。

到底莫迪最后会决定开火吗?

4月29日,巴基斯坦信息部长塔拉尔(Attaullah Tarar)声称已经掌握“可信情报”,称印度打算在未来24至36个小时内向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行动。(影片截图)

恐袭是罗生门吗?

4月22日的恐袭,发生在有“小瑞士”之称的旅游胜地帕哈甘(Pahalgam)山谷。恐怖份子要求游人提供他们的名字、要求他们背诵伊斯兰经典以确定他们是印度教信徒而非穆斯林之后才把他们杀死。

2019年才成立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The Resistance Front)起初承认责任,但随后又否认,指此前承认责任的信息是出于网络入侵其帐号的印度情报部门。

这是2008年造成175死的孟买连环恐袭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虽然2016年和2019年克什米尔都发生过分别造成19死和40死的恐袭,但两者的针对对象皆是军人而非平民。

帕哈甘(Pahalgam)景色优美,有“小瑞士”之称。(网上图片)

目前,印度警方正在追缉两名巴基斯坦人和一名印度籍的克什米尔本地人。印方指责这次恐袭是发动2008年孟买恐袭的“虔诚军”(Lashkar-e-Taiba)所为,而“虔诚军”被普遍认为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有长久的紧密关系。

而一度承认袭击责任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则被印方视为“虔诚军”的一个分支组织,在2019年莫迪政府解除查谟和克什米尔(Jammu&Kashmir)特别自治权之后成立。

对于印方的指控,巴基斯坦则否认涉事,表明支持“中立调查”查明真相。

不过,2022年11月上任前也曾经领导过三军情报局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Asim Munir)对于克什米尔和印度却有过颇为激进的言论。例如在本年2月的克什米尔团结日活动上,他就声言“巴基斯坦已经为克什米尔打过三次战争,如果还需要再打十次,巴基斯坦也会战斗到底。”

克什米尔(Kashmir)主要分别由印度(蓝色)和巴基斯坦(绿色)所控制。(Wikipedia)

又例如在这场恐袭发生前的6日,穆尼尔也却克什米尔称为巴基斯坦的“命脉”,表明他们跟印度人完全不同,“绝不会在他们英勇的斗争中抛弃我们的克什米尔兄弟。”

类似的言论如今被印度舆论拿来作为指责巴基斯坦政府有份参与或纵容恐袭的理由,但印度当局至今并没有公布巴方参与的确实证据。

4月22日恐袭发生之后,印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报复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作为回应。

“非军事”报复

印方将巴基斯坦外交官驱逐出境,针对其国防相关顾问,将其在新德里的代表人员人数减至30人。同时,印方停止签发并取消巴基斯坦公民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豁免计划之下的签证,将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赶出境,并关闭阿塔里-瓦加(Attari-Wagah)陆路边境,停止贸易及锡克教徒的朝圣路线。

2023年12月,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Asim Munir)在纽约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会面。(Getty)

巴基斯坦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反制,驱逐印度外交官,暂停发放签证,要求印度公民离境,停止双边经由第三国的贸易,并再进一步禁止印度航空公司使用巴基斯坦领空。其后,印度也宣布禁止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使用印度领空。

最具象征性的是,印度决定暂停1960年签定的《印度河水协定》(Indus Waters Treaty)。该协定管理印度河流域六条主要河流的水资源分配,1965、1971年印巴两场战争都没有影响协定的效力。

由于巴基斯坦80%的灌溉水源都来自印度河流域,而农业占该国GDP约四分之一,巴方已经警告中断供水将会是战争行动。

不过,由于印度方面的水坝储水能力有限,其实在短时间内并没有中断对巴供水的能力。暂停河水协定的即时影响,大概就只是河水水量、洪水预警等数据共享的中止。这当然有可能影响到巴基斯坦的洪水管理和农业规划。

条约将印度河流域的六条主要河流划分如下:图中橙色名字的东部河流(拉维河、比阿斯河、苏特莱杰河),由印度专用;西部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切纳布河)则主要由巴基斯坦使用,印度仅可进行有限的非消耗性利用(如水力发电、航运)。(网上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有巴基斯坦的舆论认为,莫迪的目标已经达成。

莫迪2016年恐袭后已经表明“血与水不能共流”。2019年恐袭之后,莫迪政府收回克什米尔自治区,让域外人士可以在克什米尔拥有土地,使兴建新的基建更为容易,特别是将能影响下游水流的水坝建设。2023至2024年,印度方面已经引用“情况已有根本变化”为理由希望重新启动河水协定的谈判。

分析认为,无论莫迪会否向巴基斯坦动武,4月22日的恐袭已构成了他退出河水协定,好让他建立起针对巴基斯坦的水资源战略优势的理据,因此莫迪的地缘政治目的已经达成。

军事行动难以避免?

回顾2016年、2019年的两次恐袭。莫迪当局2016年以地面部队进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报复,打击其声称计划恐袭的目标;到2019年,他则空袭了巴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以外的军事目标,是明显的升级。巴方其后发动反击,并在战斗中击落了一架印度军机,并抓拿了涉事的印度机师。不过,在各方调解下,巴基斯坦过了几天就把机师送回印度。双方军事冲突暂告一段落。

2025年4月28日,图为印度安全部队人员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街头巡逻。(Reuters)

虽然有分析认为莫迪可以透过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施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阻碍后者2024年对巴基斯坦的70亿美元贷款援助计划,又或者透过特别行动去刺杀巴基斯坦内的特定目标,以避免军事行动的不确定性和两个核武国家的擦枪走火风险--然而,从莫迪的强硬言论来看,加上印度内部的鹰派舆情,以及来自印度教民族主义大本营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压力,军事报复大概是避免不了的。

4月3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已经分别同巴基斯坦和印度双方沟通,呼吁他们缓和紧张局面。不过,由于美国非常重视印度的地缘政治地位(按:这次恐袭就刚好发生在副总统万斯与家人访问印度期间),莫迪根本不必担心美国会对印度施压任何有效的外交压力。

唯一值得莫迪担心的,也许就只有如何升级军事报复,但又能阻止局势不受控制地无止境升级的这个问题。目前,印巴的局势紧张为不得民心的巴基斯坦政府得到了一个团结全国的政治契机,可以借此压服在囚前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依然高涨的民意支持。莫迪不能不考虑到巴基斯坦也有其强硬反报复的政治动机。

主动权如今是在莫迪手中,但拥有权力也意味着要承担未知后果的也是莫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