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莱曼尼之死】一超多极的美国霸权时代仍未终结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丢失一枚铁钉,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特朗普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军”指挥官苏莱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刺杀,就好比那个引发一连串蝴蝶效应的“铁钉”,接下来“坏铁蹄”、“折战马”、“伤骑士”、“输战斗”甚至是“亡帝国”似乎已在预料之中。至少目前来看,以苏莱曼尼之死作为引线,整个中东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药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开始密布于各个角落。
中东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吗,苏莱曼尼是谁,美军为什么要刺杀苏莱曼尼,美国得到了什么,伊朗会进行怎么样的报复,是谁在乱局中渔利,中国和俄罗斯打算如何做,中东局势将往何处去,这些是各方普遍关心的话题。本组议题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和阐述。
1月8日,特朗普比预定时间推迟近半个小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为充满变数的美伊冲突带来积极讯号。在电视讲话中,特朗普表示“已准备好拥抱和平”而且强调,“从表现看,伊朗正在回归常态,这对涉事各方而言都是好事,对全世界也是件好事。”围绕今次的美伊冲突,《香港01》专访国际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大学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由他来解读冲突背后的缘由,以及中美俄大国各自的角色。
【苏莱曼尼之死】系列
【苏莱曼尼之死】以色列一年三大选 伊朗局势险遭内塔尼亚胡骑劫
01:因为美国刺杀伊朗将军苏莱曼尼而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持续。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会不解,为何美国要这么样?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似乎得不偿失,而且美国暗杀的做法也确实不符合身份。在您看来,特朗普究竟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要选择如此极端的手段?
马晓霖:这是一次典型的、特朗普式的敢破敢立的行事风格。特朗普上台以来奉行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对外战略,乃至用兵方式,明显与历任前任总统不一样。在外交上,特朗普总体保持收缩态势,但是,他该出手时真出手,该用兵时就用兵,这一点从两次对叙利亚目标进行军事打击,从在阿富汗使用威力仅次于原子弹的超级炸弹进行军事威慑就能看出。再比如,在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上,在戈兰高地主权问题上,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犹太人定居点前途问题上,特朗普也打破前任总统一贯相对超脱和中立的做法和惯例,偏袒以色列,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就是特朗普的敢破敢立,他认为过去的各种招术都不起作用,自己的“怪招”才是最好的招,也就是所谓的极限施压。
对于伊朗,特朗普也是能不战则不战。但是,伊朗面对美国极限施压也采取了各种拆招办法,把特朗普搞烦了,从去年波斯湾内外连续出现油轮遇袭事件,到美国和伊朗海军多次对峙,乃至最后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直接被伊朗击落,伊朗无疑是“摸了老虎屁股”。去年,作为对击落无人机的报复,美国已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只不过最后十分钟时候被特朗普叫停,他当时的理由是,避免造成150名伊朗人死亡,以免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
截杀苏莱曼尼,我觉得特朗普做出这一重大决定既有外交因素也有内政考量。外交来讲,这段时间美伊都把对方的军事或准军事部队列为恐怖组织,这就从法律上给双方发生摩擦提供了前提条件。半年前,我曾写文章预测,以后美伊打起来是大概率事件,危险性越来越高。虽然双方都似乎尽量避免走到这一步,但谁都处在战争边缘。站在特朗普的角度看,现在处在竞选连任的关键阶段,他不想重复1979年卡特总统因营救人质失败而失去白宫的悲剧。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震慑那些头脑发热的人,不要对美国的利益构成进一步伤害。
就内政来讲,特朗普想通过这种方式讨好国内福音派,讨好犹太势力,讨好伊朗的死敌以色列。历来美国的选情证明,只要支持以色列就能得到很好选票,因为美国是新教国家,新教徒认为以色列就是上帝派来拯救世界、遏制穆斯林等异教徒的。此外,特朗普这么做,还可以转移弹劾风波,使舆论风口从弹劾风波转向美伊可能爆发的战争,可谓一石数鸟。
01:美国之外,外界现在普遍担心的就是伊朗,尤其关注的是伊朗会如何报复,伊朗日前也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并将美军列为恐怖组织。在您看来,伊朗如何“报复”才是恰当的,于己方有利的?
马晓霖:伊朗不会直接同美国宣战,因为和美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相比,伊朗根本不是对手。现在伊朗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安抚民意,为了顾及面子,通过袭击美国的软目标等作为报复措施。毕竟伊朗还是要考虑美国的反应,而美国在第三国刺杀苏莱曼尼本身就是在给伊朗发出非常直接的信号,谁袭击美国目标,一定会加倍偿还。
伊朗不会直接同美国宣战,因为和美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相比,伊朗根本不是对手。现在伊朗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安抚民意,为了顾及面子,通过袭击美国的软目标等作为报复措施。
另外,定点暗杀的这种手法,是古老战争的方式,最晚二战时期就已存在。到了当代,以色列业在频繁使用无人机暗杀的做法,这方式本身并不新鲜。但对美国来讲,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新的方式,或者说美国这一次采用了以色列的作战方式来对付伊朗,也就是先摧垮对方的神经中枢,摧垮对方挑战的意志,达到效果最大化,减少投入战争的成本。
01:您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倒退其实在用美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但实事求是讲,除了中止履行伊核协议外,伊朗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表达不满,给国内汹汹的民意以交代。
马晓霖:的确没有。而且伊朗现在并没有完全退出“伊核协议”,也一直保持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因为伊朗没有本钱彻底退出。如果退出,伊朗不仅将承受美国的会全方制裁,也将站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对立面,中俄英法等国可能都要加入制裁的行列。如果这样,伊朗等于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全面自杀,等于走回头路。而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并不允许伊朗把自己隔绝起来,所以关于伊核协议方面只是一种宣誓的姿态。
01:您刚刚提到这次暗杀行动带有很强的以色列的色彩,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以色列的。美伊引发的这场“地震”,给人感觉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但被外界忽略的以色列似乎例外,尤其是内塔尼亚胡。在您看来, 以色列会成为这场风波中的最大赢家吗?为什么?
马晓霖:赢家不赢家我觉得不能说的太早,如果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的话,美国就是最大赢家。但如果从整个中东来讲,除掉苏莱曼尼这样一个军事战略家,降低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的运转效率,那么赢家应该很多。比如,以色列肯定是一个赢家,因为他的死大大降低以色列面对的威胁。此外,沙特、埃及这些与伊朗争夺地区霸权的国家,也都消除心头大患,约旦、巴勒斯坦等弱国也都应该说是减少了很多来自伊朗的压力和干扰。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赢家很多,毕竟伊朗确实在中东地区仇家太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唯独最大的损失的,就是伊朗。
01:中东是大国的坟墓,也是大国的试金石。美伊冲突发生后,中国和俄罗斯也通了话,表达了各自的关切和立场。当美国在中东四处树敌自我孤立后,中俄两个大国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也有美国媒体评论,美国在中东的作为给中国提供了绝好的战略机遇期。在您看来,中俄会如何作为,互相搭档,以便更好的抓住机会?
马晓霖: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说“美国四处树敌”。美国是世界霸权,确实是树大招风,但是,中东很多国家还是需要美国的钱,需要美国的保护,关键时候也还是要看美国脸色。而且,美国的盟友还是很多,中东现在可能除了伊朗、叙利亚,几乎都是跟着美国走的,巴勒斯坦也是因为美国过分打压才与美国说“拜拜”。现在毕竟还是帝国时代,是美国霸权世代,一超多极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所以,中国也好, 俄罗斯也罢,可能在局部能与美国有所较量,但是综合实力上依然不是美国对手。尤其是中国,没有打算挑战美国霸权,更没有意愿填补美国的空白。这一点,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访问埃及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了。而俄罗斯也只是在局部地区有相对优势,比如说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时强势出兵;在乌克兰、格鲁吉亚这些势力范围内有优势,但要与美国陷入全面博弈的话,可能重蹈前苏联的覆辙,毕竟俄罗斯的综合实力等都不足以支撑其跟美国争霸。
中国前段时间与俄罗斯沟通密切,本来双方属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在又加了一个“新时代”,也就是说,在原来的伙伴关系基础上增加新的内涵。中俄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互相关照,共同进退,这点从来是公开的。比如在中东其是叙利亚问题上,中俄联手避免了叙利亚政权被颠覆,可以说维护了两国大国地位,当然更多是维护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但是,中俄之间还是结伴不结盟,而且中俄走近并不意味着中美要走远,中美之间的贸易额那么大,所以不能片面来解读中国在中东的外交行为。
01:虽然中国反复承诺无意挑战美国,也没有意愿当世界老大,但是,在中美新冷战格局下,中美之间势必要面临一个“谁当老大”的问题。对美国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显然切实地意识到来自中国的所谓挑战和威胁。基于此,中国还有可能继续“韬光养晦”吗?
马晓霖:我觉得美国是基于罗马帝国思维,也是基于进攻型现实主义理论,认为这个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者,而且这个领导者只能美国担当,不能由中国担当。就中国来讲,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打算当世界领导者,即使在明朝作为海洋大国也没有在海外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没有夺占土地,没有在海外扶植代理人政权。中国就是一个“中央帝国”,就是以老祖宗这块土地为中心自我发展,面对世界的友好交往,采取开放姿态。即便是朝贡体系,也是对方不得不依附于这样一个中央政权。中国顶多是在东亚地区当过领导者,从来都不是世界领导者,更没有这样的打算,因为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更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几年前,在与美国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面对面交流时,我就强调过这个道路。
当然,中国也是考虑过美国的“玻璃心”,所以一直在强调中美可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强不必霸,强也不必取代美国。就算美国不放心,中国还是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继续维持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政治秩序、安全秩序、经济秩序以及金融秩序,尽量避免直接冲突,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