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特习会前瞻】贸易战坐稳G2格局 中国只是替罪羊
本月底召开的G20峰会上,中美两国领导人预料将举行双边会晤,商讨贸易战事宜。早前,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更已表示:美国将在G20峰会上直接摊牌。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两国谈判结果如何,中美对峙短期内都不会消失;与此同时,中美“平起平坐”的局面也将为世界秩序带来更大震撼。
11月15日结束的东盟峰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忧心忡忡表示:“当中美陷入对立,未来东南亚国家或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同日,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表示“未来中美关系已回不到从前了”。无独有偶,10月初,彭斯在哈德逊基金会一番言辞激烈的反华演说,更被视为“新冷战”的起点。
过去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大国崛起,霸主之位相互取代之势不断。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戟英国,令后者取代西葡成为世界霸主;19世纪末开始,新兴的德意志帝国三番五次挑战实际秩序;二战结束后,美国终于取代英国,成为“西方一哥”,国家位次的变化大多是西方文明国家的游戏;而如今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确是与西方迥异的文明体系和价值观。
什么是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同过去崛起的西方国家有何区别?西方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召开时,CNN推出专题报导,透过埃塞俄比亚当地人之口,描绘中国建商为当地人生活带来的改变。与此同时,报导也脱离指责中国“新殖民主义”的框架,赞扬千禧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指出世界银行和IMF都不会像中国一般,提供不附条件的大额金援。
去年11月,对北京一贯不友好的德国《明镜周刊》将中国崛起作为封面故事,以《沉睡的巨人》为题目,阐述了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而美国《时代杂志》也以《中国赢了》作为标题,指出:无论外界认可与否,中国模式的胜利已是既定事实。
然而,如今“中国模式”虽处在上升期,但尚无可能取代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在西非,欧美国家仍是当地精英出外留学的首选;在东南亚地区,民众对美日的好感度仍远高于中国。更只有美国,有能力将军事基地开到全球各地。无论是积蓄数十年的软实力,还是军力支撑的硬实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胡萝卜加大棒”模式不易撼动。
对华焦虑仍成主流
众所周知,如今美国对华敌意可谓政界共识:从共和党的卢比奥(Marco Rubio)到民主党的佩洛西(Nancy Pelosi);从民粹主义者班农(Steve Bannon)到建制派的马蒂斯(Jim Mattis)。谈起中国无不围绕“帝国主义”、“债务陷阱”又或是“安全威胁”。
这样的冲击不止会在美国发酵,也可能在西方社会产生回响。今年年中开始,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放弃同西方盟友全面开战的阵势;转而寻求让步达成协议,并将排斥中国的“毒丸条款”加入协定中。早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办的APEC峰会上,美、日、澳、纽四国更高调联合签署对当地电力援助协议,这一行为被外界解读为周边国家联合围堵中国势力进入南太平洋。
西方国家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历史上超级大国的行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始终担心强大起来的中国,将效仿美国在亚太地区实行“新门罗主义”,将亚太区域划入中国势力范围,以武力基础肆意干涉内政;而欧洲盟友更多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担心中国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后,将效仿当年苏联“输出革命”。
中国仅为“替罪羊”
面对外界忧虑,北京也必须向外界清晰展示中国崛起,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不同。在过去,每当一个新兴国家崛起后,通常会极力维系单极或两极体制,打压其他新兴国家。二战后,苏联便难容许社会主义阵营内有国家同莫斯科平起平坐;曾经的大英帝国亦试图平衡欧陆各国,令法、德两国皆无力挑战英国霸主地位。
今年4月,习近平曾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东湖畔,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开讨论,随后中印关系迅速回暖,后者不再将中国视作战略威胁,转而追求共同发展。今年4月,中国亦派出解放军部队出席俄罗斯“东方-2018”军事演习,同一贯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的俄远东部队协同作战。种种事实皆证明,中国并不将周边国家视为威胁,反而乐见其发展强大。
进一步说,在北京看来,逐渐成型的中美G2格局,也只是历史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中国并不排斥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无论是如今的欧盟,或是正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又或是总人口数达到6亿,具备高度潜力的东盟,都有机会在未来成为世界的新一极。这样相互制衡的多极社会,反而能制止冲突的发生,避免中国发展进程被打断。
某种程度上,中美贸易战是美国将一极独大霸权渐消的焦虑感,放在了中国身上。中国本质上是“多极世界秩序”到来的替罪羊。中国和其所代表的“新模式”的崛起,所催发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反扑,更是西方世界内部各种不同声音的兴起,以及世界其他地域和文化愈发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对于中国崛起,这样的变局注定将给世界带来更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