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期选举】班农再出山 特朗普政府的“两面性”从未改变

撰文: 郑悦
出版:更新:

美国中期选举进入冲刺阶段,班农近日频频通过传媒和集会为特朗普造势。这位曾被外界称为“特朗普大脑”的班农,对于倚靠选举政治的特朗普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邮报》30日报道,前美国白宫首席策略师班农(Stephen Bannon)将于本周末弗吉尼亚州中部一个国会选区帮共和党议员布拉特(David Brat)拉票。报道称班农将会播放一部他制作的支持特朗普的影片,借此鼓励特朗普的支持者在中期选举最后几天为共和党议员布拉特投票。

白宫前首席策略师班农(Stephen Bannon)。(路透社)

“班农在野”民粹主义的迅速壮大

班农,一直都被视为是特朗普“背后的男人”。在担任美国白宫首席策略师之前,班农一直是美国的一位媒体人。他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七年,任职高盛,投资媒体行业,随后他制作了十几部电影,并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2000年后,班农开始创作和执导纪录片,而他的政治理念和态度常常贯穿在他执导的纪录片之中。

班农的代表作《美利坚之战》、《迎击邪恶》、《零时代》等纪录片中,对金融精英与建制精英的批判、左翼令美国社会走向衰落、推崇极右思潮等主题都是其在纪录片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班农在纪录片中言语使用的语调都跟今天特朗普的言辞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白宫前首席策略师班农以“叛国”来形容美国总统特朗普身边团队包括长子唐纳德和其女婿库什纳特人涉及通俄;特朗普则回应班农“失心疯”。(路透社)

2016年总统大选,班农辞去布莱巴特(Breitbart)新闻网的职位,投身于特朗普竞选总统的工作之中。特朗普上台后,班农担任美国白宫首席策略师兼美国总统顾问,其备受争议的观点在白宫引起党派斗争,使特朗普和班农成为美国上下抨击的对象。

在党派斗争中,班农离任美国白宫首席策略师一职,被普遍认为与特朗普“交恶”。但细看之下,班农与特朗普“闹不和”一直都更像是一出“苦肉计”。

离开白宫后,班农并没有如部分舆论所预估的那样,在媒体上“炮轰”特朗普。实际上他仍然在舆论界配合特朗普的政策,甚至表达对特朗普的推崇,无论是公开演讲、还是接受采访,让外界感受到“特朗普在朝,班农在野”的政治格局。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在Twitter上批评新书《火与怒》内容不实。他的前策略师班农则发表声明,言论只针对前竞选主任马纳福特,明显试图为事件降温。(路透社)

特朗普上台后,主张反非法移民、反全球化、反建制、反多元文化、反主流媒体等。其在任期内实施的政策如在美墨边境“筑围墙”、禁止境外穆斯林进入美国、驱逐境内非法移民、狠批与主流媒体等,都具有民粹主义的思想,亦借此获得美国草根民众的支持。

在这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特朗普政府的“民粹主义”一面。

而除此之外,特朗普的另一大特征,则是其“激进鹰派”的一面

特朗普政府的“激进鹰派”色彩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国前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John Bolton)出任总统国安顾问一职,被视为特朗普政府“激进鹰派”色彩的进一步强化。

博尔顿是美国政坛著名的鹰派人物,以强硬的外交政策被称为“战争鹰派”。此前,博尔顿多次呼吁美国退出《伊朗协定》,对奥巴马政府恢复与古巴外交关系持否定态度。

“激进鹰派”主张以绝对强硬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甚至积极主张军事扩张。而这也与特朗普政府标榜的“美国至上”不谋而合。

纳瓦罗(右)和莱特希泽同为现任美国政府中的贸易鹰派,互为政治盟友(路透社)

实际上,“鹰派”的力量一直在美国盘旋。不论是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强权后,发动的越南战争与苏联对抗,抑或是近年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鹰派”所极力推崇的主张。

如今,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狂野”可以说是“鹰派”色彩的激进化。特朗普上台后频频退出各种协定和多边组织,挑战世界现行政经秩序,经常“炒掉”政府内部要员,替换的人物大多具有“激烈鹰派”色彩。即使是传统“鹰派”人物,如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等人亦难以在华府中保住地位。

归根究底,无论是“激进鹰派”抑或是“民粹主义”,都是特朗普高度依赖“选民支持”的体现。对特朗普来说,如何获取更多美国民众的选票才是他最注重的问题。而“激进鹰派”与 “民粹主义”的两面性,不过是他获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手段。换言之,这类极端做法,其实也是特朗普这位“机会主义者”顺势而行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