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变天】最陌生的熟人马哈蒂尔再出征 马台关系何去何从
自92岁高龄的马哈蒂尔(Mahathir bin Mohamad)5月9日成功实现马来西亚的首次政权轮替后,中国官媒开始恢复称呼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对台湾而言,马哈蒂尔或许已成为“最陌生的熟人”。
90年代的“马台蜜月期”
在后殖民时代,民族主义的浪潮卷席东亚地区,让此地区一度出现叱诧国际政坛的威权领袖。他们透过强势的领导带动国家发展,出现“亚洲四小龙”(日、韩、台、港)、“亚洲四虎”(马、泰、印、菲)等经济蓬勃的国家或经济体。那个年代留下来的威权领袖,如今还能为人所熟悉的,大概就剩下92岁的马来西亚现任首相马哈蒂尔和95岁的台湾前总统李登辉。
根据公开记录,马哈蒂尔曾分别在1984年、1988年与1997年访问台湾,其中1984年和1997年是在桃园机场作“过境外交”。而预计会在2年后接任马哈蒂尔成为马国第八任首相的安瓦尔(Anwar Ibrahim)也曾在1998年访台,当时他担任马国副首相与财长。
最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也是李登辉推动第一波“南向政策”的时期,同时得益于日本的“雁型模式”产业链分工下,台湾在1989至1998年之间,常年位居马国前五大外资来源国,并在1990和1994年位居第一。因此,上世纪80年代末也就成为马来西亚与台湾自1974年断交后的“蜜月期”。
马哈蒂尔1988年甚至还率领3名内阁部长密访台湾,这自然引起中方不满。马哈蒂尔1988年9月8日回应中方称,马国官员前往台湾主要是为招商,不等于承认台湾,是为马国国家发展所需,而鼓励台商前来投资。因此,马来西亚在国家发展所需之下,积极提升双边在政治经济的关系,其中1969年至1972年曾担任台湾外交部驻吉隆坡领事馆领事的台湾前副总统萧万长功不可没,当时萧万长在马国就已认识马哈蒂尔。
在台马高层私人“精英网络”下,双边高层官员得以有密切的互动。当时具体成绩包括台马双边的首届情报会议在1984年4月于台北举行;1986年台马双边互设经济委员会;1987年马国在台设“马来西亚友谊及贸易中心”;1988年马国政府允许将台湾驻马的“远东贸易旅游中心”改名为“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则改为“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1992年5月,时任台湾经济部长的江丙坤访问马国;1993年12月,时任行政院长的连战率领新闻局长胡志强、经建会主委萧万长、外交部次长房金炎到马国进行非正式访问,并拜会马哈蒂尔;1996年9月,时任外交部长章孝严以私人身份访问马国;1997年11月27日,马哈蒂尔自温哥华参加APEC会议后,到桃园机场进行“过境外交”,他也是首位提出与萧万长见面的东盟国家领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时任台湾副总统的连战1998年3月5日赴马来西亚拜会马哈蒂尔与安瓦尔。同年4月25日,时任行政院长的萧万长率外长胡志强等人访马;7月20日,时任马国首相署特别任务部长的达因(Tun Daim Zainuddin)秘密访台拜会行政院长萧万长。达因现已被二度拜相的马哈蒂尔招揽进五人精英经济顾问团。
尽管台湾第一波南向政策因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而遇挫,但台商在当地打下的基础,也奠定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也挺过亚洲金融风暴,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发展成就更是受到世界瞩目。那时包括马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开始大幅提升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而当时首次政党轮替后的台湾,也因陈水扁政府的“烽火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逐渐式微。
台学者:台马关系会更好
5月28日,一场探讨马国变天后的研讨会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举行。担任研讨会主持人的台湾前驻马来西亚代表罗由中指出,马来西亚未来两年将由马哈蒂尔与安瓦尔共治。他乐观地认为,由于过去曾访台的马哈蒂尔和安瓦尔都对台湾相当了解,有助未来台马关系的发展。
他续指,由于马来西亚以华裔为主的政党——行动党是这次选举的大赢家之一,而行动党的主要干部对台湾也是非常了解,如现任马国财政部长林冠英之前在槟城州当首长时,许多政策治理都是以台湾为学习对象,相信台湾与马来西亚未来将会有更多双边合作的机会。
台湾淡江大学东协研究中心主任林若雩教授向《香港01》表示,马哈蒂尔当年对待台湾与大陆的态度是相对平等的。
林若雩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中国时报》驻东南亚记者,1998年曾专访过马哈蒂尔。她认为,马来西亚现在的政治、经济问题是由马哈蒂尔过去施政时期造成的,如今马哈蒂尔再次就任首相,可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她指出,马哈蒂尔过去推出“向东学习政策”(Look East Policy),加上他上任后又首访日本,所以推测马哈蒂尔在新任期,将采取拉拢日本的政策,这将对台湾有利。
由此可见,外界对马国变天有助马台关系发展的判断,多出于两个基本点:一是马哈蒂尔过去执政时期对台友善的态度;二是现在的执政党希望联盟与民进党一样,有过长期在野的历史,因此过去在跨国的政治网络上多有联系。
不过毕竟“马哈蒂尔1.0时代”与“马哈蒂尔2.0时代”的国际大环境已大不相同,台湾2017年仅位居马国外资排名第9位,台湾对马国的经济重要性已不比当年。至于马来西亚与台湾的关系,能否在与中国大陆经贸关系的政治下有所突破,还是有待观察。
台湾暨南大学东南亚学系系主任陈佩修指出,马哈蒂尔领导的希盟政府现阶段主要着眼于检视前首相纳吉布政府的贪腐问题,并无推出反中政策,也非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主要还是对马国主体性的考量。
陈佩修认为,未来台马关系的发展将比以往更困难,双边领导人欠缺精英阶层的关联性。台湾在民主化后,双边缺少精英网络的发展,而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东南亚关系也江河日下。
对于整个国际现况,他认为不是中国大陆崛起,台湾就必然衰退,而是台湾自身的衰退。因此,陈佩修主张台湾跟任何国家都该有优先项目,要有策略地去推动个别国家更高阶官员的互访、定期互动,而外馆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东南亚政治变化万千与台湾的机遇
综上所述,纵然台湾在90年代曾是马来西亚的重要外资,同时在官方领域也有密切互动,但马国与台湾的关系仍仅限于经贸领域,而且这还取决于的台湾自身经济实力。除此之外,还有两岸关系与国际局势的影响。
两岸关系上,马哈蒂尔早在2000年4月就在日媒《每日新闻》发表文章。对于台湾多数民众选择倾向台独的陈水扁,他认为中国无意让台湾独立,后者必须满足如香港所享有的扩大自治程度。马哈蒂尔表示:“对台湾新政权而言,麻烦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若台湾和中国为敌,将符合其他大国的利益”。他续指,马来西亚一直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因那是历史的事实。
而18年后,马哈蒂尔接受台湾媒体《天下杂志》专访时称,马来西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也相信台湾希望自主,马国不会介入所谓的“内部政治”,马方希望同两岸保持贸易关系,同时不能忽略中国这一个大市场。他又强调:“我们不想要介入两岸问题,这要由你们自己来决定”。
回顾2000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不稳定的两岸关系以及陈水扁执政时期的“烽火外交”政策,确实给周边国家带来忧虑,因此马哈蒂尔以一贯之的“一中原则”表态,显见他并不想蹚浑水,况且他也无力在短短2年任期内推动有挑拨性的外交政策。
至于国际局势层次上,以当前东南亚国际政治现况而言,确实中国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因自身问题而在投资国遇挫,同时也面临来自美国、日本和印度力推的“印太战略”的挑战。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29日至6月2日访问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3国,虽然莫迪仅跟马哈蒂尔进行礼貌性拜会,并未达成任何具体承诺,但宣示意味浓。而取得具体成果的则是印度与印尼,共同开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尼西部港口城市沙璜(Sabang),并公布一份亚太地区的愿景文件。同时,莫迪也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7届“香格里拉对话”。
近年来东南亚国际政治局势迅速变化,明显出现为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对冲局面,对一直押宝在“印太战略”的台湾而言,俨然看见了选对边的趋势。而且,这对积极推动“新南向政策”的台湾而言,也被认为是个契机。
因此强调马国主体性与国家利益的马哈蒂尔再次就任首相,以及当前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东南亚局势发展,这是否会让台湾从中得益,或是成为霸权棋子,仍有待观察。不过不能忽略的是,纵使东南亚国家多有试图抗衡中国的影响力,但对属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
对信仰权力政治的马哈蒂尔而言,他已表态不会介入两岸问题,预计两年后接班的安瓦尔也不会偏离“一中政策”的主轴。马国除了从台湾得到经贸利益外,并未有值得追求的国家利益驱使马国介入两岸事务。
最后,台湾部分媒体对马国选举的错误诠释也值得省思,如《三立新闻》报道马哈蒂尔赢得大选时,用字却是“反中派(马哈蒂尔)赢了”,引起马国网友不满。他们在《三立新闻》的Faceook专页留言表达抗议,因为“马国变天”乃因大家都不满前首相纳吉布政府的贪腐问题,而非“反中”。最终《三立新闻》不得不撤下该新闻,并发出道歉声明。
虽然马哈蒂尔对部分中资项目持有批判立场,但台湾若因此而见猎心喜,认为“新南向”找到了个可以落脚乃至和“一带一路”对抗的据点,恐为一厢情愿的心理安慰,必须以更“接地气”的视角了解马国的国情发展,以免做出不必要的错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