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杀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 以色列终于得救了?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10月17日,以色列N12电视台引述高官消息,宣称以军已成功击杀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Yahya Sinwar)。这是哈尼亚(Ismail Haniyeh)遇刺2个月后,哈马斯领导人的再死亡。

基本上这一发展难言意外,因为长期以来,辛瓦尔都是以色列的重点斩首对象,只不过这次成功似乎是某种偶然:根据以媒报道,以军本来并不知道辛瓦尔的确切位置,是在摧毁一栋内有武装份子的建物、事后查看伤亡情况时,才意外发现辛瓦尔也是死者之一。

如今加沙战争进入周年,冲突已经分裂为三条复杂主线:首先是看不到流血尽头的加沙,哈马斯严重受创却一息尚存,以色列所向披靡却缺乏终局规划,停火斡旋虽在进行却毫无进展;再来是近期升温的黎巴嫩局势,以色列不仅持续祭出空袭,还发动地面入侵与真主党激烈交火,同时拒绝各种形式的停火谈判;接著就是不断升级的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在经历今年4月的导弹互射后,伊朗又在10月1日再度对以发射导弹,以色列则誓言要让伊朗付出代价。

显然,始于“阿克萨洪水行动”的新一轮以巴冲突,不仅让以色列、伊朗的代理战争浮上台面,也将中东局势推到了危险边缘。在这种紧张时空下,辛瓦尔之死或许能给以色列带来短期获益,但能否就此解决长期隐患,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022年10月1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 (Yahya Sinwar) 参与哈马斯支持者在加沙清真寺举行的反以色列集会。(Reuters)

以色列的短期获益

首先回顾辛瓦尔与以色列的漫长仇怨。

因为家族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流离失所,辛瓦尔于1962年出生在汗尤尼斯难民营,并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哈马斯。1989年,辛瓦尔因为策划绑架与杀害以色列士兵,而被以色列判处无期徒刑,一直要到2011年的吉拉德·沙利特(Gilad Shalit)换俘协议,才终于结束22年的牢狱生涯。

出狱之后,辛瓦尔迅速重返哈马斯核心圈,并在2017年成为哈马斯加沙地区的最高领导人。作为哈马斯的鹰派代表,辛瓦尔长年都以强硬领导闻名,也是武装对抗路线的主要推动者,拒绝与以色列进行任何形式的长期和解谈判。同时,辛瓦尔也通过与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的密切联系,显著提升哈马斯的火箭打击能力、无人机技术、地道战术,伊朗的资金支持更强化了哈马斯在加沙的统治基础,基本上2023年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就是前述结盟蓄力多年的成果展示。此外,辛瓦尔也推动了与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的合作,意在联合加沙、约旦河西岸、黎巴嫩、乃至叙利亚的其他反以武装,对以色列形成多方向包围。

整体来说,辛瓦尔作为哈马斯、乃至巴勒斯坦事业的“军事总统”,其存在一直被以色列视作安全威胁,击杀辛瓦尔也因此成为斩首行动的重中之重。这次的“意外成功”,当然能为以色列带来不小的政治与军事获益。

2011年,辛瓦尔获释后在拉法口岸获哈马斯人员迎接。(Reuters)

首先就是削弱哈马斯短期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以哈战争持续的当下,辛瓦尔之死有机会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造成打击。作为加沙地带的长期最高领导人,辛瓦尔在哈马斯内部拥有极高威信和战略指挥权,其去世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基层战斗人员的士气,也可能削弱哈马斯高层的内部团结,尽管哈马斯的组织结构严密且高度层级化,但辛瓦尔作为核心决策者的缺位,还是会对领导层的凝聚力产生冲击。

此外选出新领导人需要时间,这一过程也可能催化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与不稳,从而干扰哈马斯的军事决策与行动。从以色列的视角来看,这刚好提供一个机会之窗,能更有余裕强化对加沙的军事打击与控制。

再来就是提升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内部支持。众所周知,从2023年加沙战争爆发至今,以色列政府始终没能摆脱民众的灵魂拷问:人质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平安回家?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甚至连防长加兰特(Yoav Gallant)都为此公开挑战内塔尼亚胡,认为应先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换回部分人质,再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基本上这也是以色列突然升级北线战事、决定入侵黎巴嫩的原因之一:加沙的战略泥淖不知如何收场,只好改揍真主党转移焦点。

而这次偶然击杀辛瓦尔,当然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天赐良机。内塔尼亚胡刚好趁机宣传自己:面对外部威胁行动果断、无惧谴责也要为国家安全奋战,如今终于铲除以色列心腹大患,可见这条路线不会徒劳无功。当然,击杀辛瓦尔也有助内塔尼亚胡转移其他不满,例如贪腐官司、司法改革、经济问题。

图为2024年9月14日,以色列民众在特拉维夫示威,促政府尽快达成停火协议,促成人质获释。(Reuters)

接著就是对外展现以色列的军事决心与能力,尤其是针对伊朗与真主党等“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板块。即便击杀辛瓦尔有其偶然性,以色列还是能借此传递一个清晰讯号:面对内外威胁,以色列有能力、也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维护国家安全,既不会在国际压力下妥协,也不会被所谓“全面战争”的风险吓倒。

基本上这也是以色列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即便可能挑战伊朗红线、导致情势升级,也持续要发起斩首行动的背后逻辑,包括今年7月在德黑兰击杀前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9月在黎巴嫩炸死真主党前领导人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还有之前多次尝试、终于在这次偶然成功的击毙辛瓦尔。通过这些行动,以色列既能展示自己在中东的军事主动,也能表明:无论是针对伊朗支持的代理人组织,还是针对伊朗本身,以色列都敢于先发制人进行打击。而其终极目标,当然就是迫使伊朗与“抵抗轴心”重新评估与以色列的军事对抗策略。

整体来说,辛瓦尔之死对以色列而言,兼具了军事、政治与战略的多重价值:既有机会进一步削弱哈马斯短期战力,也有助缓解内部矛盾、凝聚共识,巩固内塔尼亚胡政权的统治基础,同时强化对于伊朗与“抵抗轴心”的战略威慑。

以色列释出哈马斯领袖辛瓦尔死前最后几分钟的航拍画面。(YouTube@Israel Defense Forces)

长期隐患是否得解

但辛瓦尔之死是否就意味以色列将能解脱加沙战争泥淖,甚至迫使哈马斯改变路线、伊朗放弃经营“抵抗轴心”?答案恐怕不怎么乐观。

首先是加沙的战争泥淖。如前所述,以色列之所以突然北伐黎巴嫩、打击真主党,加沙烂帐的推力不容小觑:从去年10月开始,以色列就在加沙持续屠杀、大肆破坏,到头来却没有实现任何此前宣称的战争目标,包括击败哈马斯、救回人质、彻底终结来自加沙地带的威胁,且9月11日以军南方司令部火控指挥官还在受访中表示,虽说哈马斯已不再是常规军事组织,“但以军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摧毁哈马斯的军事和治理能力”。

而这正是以色列当前的战略难题:为了这场战争,以色列已经付出大量经济与舆论成本,但眼下的内外政治与舆论局势,是否能够支持战争再打一年,甚至一年以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正好就是哈马斯的战略筹码:由于战力相差悬殊,哈马斯当然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但巧妙依靠各种政治、舆论形势,哈马斯还是有机会迫使以色列“功败垂成”,方法除了利用全球舆论谴责,当然还有握在手中的人质筹码。

一直以来,哈马斯都针对人质问题进行以下宣传:以色列只能透过谈判、而不是军事行动,来确保人质活著获释,而达成谈判的前提,就是以军彻底停火并且完全撤出加沙地带。正因如此,辛瓦尔之死不太可能迫使哈马斯改变当前的谈判立场,因为后者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要藉著人质问题迫使内塔尼亚胡同意停火与撤军。而只要哈马斯拒不让步与投降,以色列就无法完成战争的两大基础目标:就回人质、击败哈马斯,更遑论那遥远的第三目标:彻底结束来自加沙的安全威胁。

图为2024年10月17日,在以色列指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Yahya Sinwar)已被击毙后,以色列特拉维夫民众促结束战争。 (Reuters)

再来是辛瓦尔之死究竟会让哈马斯弱化到何种程度,会否因此在长期路线上转趋温和。如前所述,辛瓦尔之死当然会冲击哈马斯的短期军事指挥能力,也有机会诱发内部权斗与不稳,但这与丧失战斗能力还是两件事。

根据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ISW)分析,辛瓦尔之死很难显著影响哈马斯当前的作战指挥结构,因为以色列已在过去的空中与地面打击下,严重削弱加沙各地的哈马斯战斗旅,也连带破坏了旧有指挥体系。这意味著辛瓦尔即便活著,也很难即时、且直接地影响各地的战场动态,如今还在作战的哈马斯成员,其实更多是仰赖所属小组指挥官的临机应变。这一变化也解释了,为何哈马斯的近期活动缺乏战略主轴、转趋游击,甚至还在以色列内部进行恐怖袭击。

至于哈马斯强硬派会否因为辛瓦尔死亡而失势?这点恐怕不能乐观以对。因为辛瓦尔掌权多年,已经在哈马斯内部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圈层,目前外界推测的潜在接班人选就包括辛瓦尔之弟穆罕默德·辛瓦尔(Mohammed Sinwar)、辛瓦尔的副手兼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Khalil al Hayya)、加萨城旅指挥官伊兹·丁·哈达德(Izz al Din al Haddad),而三者无一例外都是强硬派的重要成员。

当然这些人说不定也难逃以色列下一波斩首行动,不过当前哈马斯的情况或许正在接近某些碎片地带的基地(Al-Qaeda)与ISIS部队:领导与高层指挥官虽被不断斩首,底下成员也与大部队、指挥中枢失去联系,却还持续以小组、小队为单位进行作战。不论这些人的背后动力究竟是信仰趋使,还是只想守住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这种武装团体“裂解-各自扎根”的循环于中东战场并不罕见,伊朗之所以能成功在伊拉克扩张势力,很大程度就是捡了美军入侵的便宜,趁机与各地什叶派民兵、散兵游勇建立关系,这才拥有今日干涉伊拉克内政的政治与军事本钱。因此如果加沙这种类似现象持续下去,那么以色列的不断斩首其实不能解决问题。

图为2024年7月31日,伊朗德黑兰民众举行反以色列集会,悼念被暗杀的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IsmailHaniyeh)。(Majid Asgaripour/WANA via REUTERS)

接著是辛瓦尔之死能否迫使伊朗改变策略、停止动员“抵抗轴心”?答案恐怕也不那么肯定。

确实,伊朗在这波冲突中不断重演“誓言报复”却“雷声大雨点小”的懦夫姿态,哈马斯、真主党两个重要板块也因此重伤,德黑兰的损失实在不小。但回顾伊朗经营“抵抗轴心”的初衷,除了满足地缘野心、成为中东小霸主外,德黑兰其实也有建立战略缓冲的考量,目的就是避免两伊战火深入国境的噩梦重演,基本上这也是1989年哈梅内伊(Ali Khamenei)接班后,便持续至今的既定国策,就连改革派总统鲁哈尼(Hassan Rouhani)、佩泽希齐扬(Masoud Pezeshkian)的先后上台,也不能阻止这一政策运行。

因此长期以来,即便以色列与伊朗时有摩擦,德黑兰始终保持战略忍耐,不与以色列爆发全面冲突,因为扩张势力范围、建立战略缓冲才是伊朗的主要目标。德黑兰真正著眼的,还是利用美国撤出中东的时代趋势,运用手中的“抵抗轴心”筹码,来营造更加有利的战略安全环境。

而2023年的沙特伊朗复交就是成功案例。真正促成两国和缓的,其实不是所谓爱与和平的大和解,而是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持续偷袭沙特、美国也无暇无力提供安全协助,沙特这才被迫放弃与伊朗的地缘竞逐,从投入多年的也门战场认赔杀出,专心推动“2030愿景”(Saudi Vision 2030)的产业转型。当然,这次“阿克萨洪水行动”所引发的后续冲突,应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伊朗的初始盘算,也让德黑兰暴露力不从心、不敢下场的战略窘态,只是从结果来看,“阿克萨洪水行动”确实干扰了以色列与沙特的建交议程,暂时阻绝以色列进一步渗入海湾的可能,在这点上伊朗不能说毫无收获。

图为202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沙特阿拉伯以及伊朗两国外交部代表团。(中国外交部照片)

而以色列眼下看似凶悍,其实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冲突之前的战略局限:在这轮以巴冲突爆发前,以色列就缺乏有效根除伊朗核发展的军事选项,因为想要撤出中东的华盛顿不会允许这种贸然升级,所以以色列长期以来,都只能靠各种暗杀、小规模打击建立战略威慑,目的就是让伊朗在内的周遭威胁相信,凭著自己与阿拉伯、美国的关系,以及敢于报复打击的气魄,以色列随时能对伊朗运用各种军事选项。

只是从“抵抗轴心”这些年的不断扩张来看,伊朗显然没有被吓倒,因为美国撤出中东的战略趋势并没有改变,伊朗基本上就是吃定了这点,才敢与哈马斯在“阿克萨洪水行动”上合作,也才敢在加沙战争爆发后,一路动员“抵抗轴心”至今;当然,从内塔尼亚胡目前不断升级局势、突破各种红线来看,以色列或许也是吃定了美国不敢抛弃自己,所以不断逼迫伊朗下场决战,好将美国拖入与伊朗的全面战争,而只要美军下场,神权政府就有一定机率垮台,动员“抵抗轴心”的既定国策也将化作虚空,那么以色列的长期威胁一朝得解。归根结柢,这是一场比谁更能有效“吃定美国”的危险游戏。

不过从当前局势来看,只要伊朗脸皮够厚,能够无限唾面自干且坚持不下场参战,以伊战争就很难真的爆发;而只要这个情境不被触发,美国撤离中东的趋势就很难被彻底逆转。那么即便哈马斯、真主党严重受创,只要伊朗能够保住“抵抗轴心”的整体板块,时间一长,德黑兰依然能够恢复战略威慑。而这似乎也是伊朗目前的操作方向:加沙与黎巴嫩方向虽然受挫,但伊朗正将民兵网络扩展到约旦,显然是想借此向约旦河西岸输送物资,从而收编加沙哈马斯以外的巴勒斯坦武装团体,增加德黑兰的战略棋子;未来美国还将从伊拉克撤军,留给伊朗的又是一片可供耕耘的大好局面。

归根结柢,对伊朗来说,动员“抵抗轴心”恐怕不是简单的“Yes or No”,而是讲究时机与方法的“5W1H”。辛瓦尔之死当然是德黑兰的重大损失,但这个损失恐怕不足以让伊朗改变既定国策,除非神权政府先垮台、或是以色列直接暗杀伊朗最高领导人。

总有一天,随著辛瓦尔被杀的政治红利淡去,以色列民意还是会想起两个大哉问:人质究竟什么时候能回家?战争何时能结束?面临类似拷问的还有黎巴嫩战事,究竟要打到哪个程度,才算是终结真主党威胁、让北境人民安全生活?如果到时内塔尼亚胡不能给出合理答复,这场以色列、伊朗代理冲突的暂时结果,或许正如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Ehud Barak)今年4月的感叹:“以色列的军事力量虽比伊朗强大,却很难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