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福岛核污排放达成共识 中国有让步吗?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中日双方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就公布共识内容看,中方坚决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没有改变,共识主要内容是日方同意设立覆盖排海关键环节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确保包括中国在内的利益攸关国实施独立取样监测。这将有助于中方及时获得全面、真实、有效的数据,更有效、更及时地阻止不符合标准的排放。“基于科学证据着手调整有关措施,逐步恢复符合规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

自2021年日本单方面做出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决定以来,中国有关部门进一步有针对性强化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措施,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核素和点位、加密监测频次,确保能够在出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中国海关总署在日方排海后第一时间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这是根据世贸组织规则采取的一项紧急预防性临时措施。也就是说,在尚未获得完整、可信数据情况下,为防范可能的风险,从源头上采取封控手段,中国也是世贸组织中极少数的、采取如此严格措施的成员。

在经过多轮沟通后中日就此达成共识意义是巨大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国家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一个节点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全局性的涟漪效应。中日之间围绕福岛核污水排放问题的争议,不仅再次凸显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也深刻揭示了国家间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面临的复杂心态与策略抉择。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间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双面性。

代表日本福岛县第一区的众议院议员龟冈伟民在个人社交媒体X账号发布首相岸田文雄2024年8月24日在福岛县磐城市访问的照片。他指岸田和他们一行人视察该市的小名滨鱼市场,试食近海捕捞的鱼和龙虾刺身等水产,以行动强调当地水产品安全。(龟冈伟民社交媒体X账号)

作为日本海产品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当年出于对海洋生态保护及民众健康安全的考虑,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导致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量显著下降,给日本海洋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一连锁反应,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动体现。

日本方面坚持认为排放处理后的核污水是科学且安全的,而中国则担忧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这种分歧本质上是对风险认知与接受度的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平衡局部利益与全球责任,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体,其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面对当前的贸易僵局,中国还是秉持了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通过对话与协商,寻找既能保障环境安全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

日本福岛核污水:图为2023年8月24日,日本共同社拍摄的这张照片显示位于日本福岛县大隈町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鸟瞰图。核电站8月24日开始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Reuters)

所以两国决定,日本需要更加透明地公开核污水处理讯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以重建信任;而中国则需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国际合作路径,以促进经济的稳健增长。

尽管海产品贸易遭遇波折,但中日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汽车电动化领域,日本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市场规模、产业链完善度形成了天然的互补。双方若能在这一领域深化合作,不仅能够为两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缓解因核污水排放问题带来的贸易紧张氛围,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福岛核污水排放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间的一次具体争议,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间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处理合作与冲突关系的一次深刻考验。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应把握合作的大局,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分歧,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这不仅是对两国智慧的考验,也是对全球治理能力的检验。

【深度剖析】香港01福岛核污水排放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