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独家│辐射水来了?东电公司详解福岛排海计划(上)
经过多年讨论,日本将于2023年夏季正式开始一项长达数十年的福岛核处理水排放计划。在洋流作用下,这些处理水将入日本海域,或对周边国家及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海域产生长期性影响,因而引起中、韩等邻近国家强烈反对。排出的核处理水究竟从哪来?须经过怎样的处理?可能存在什么风险?有否有效第三方机构参与监管和评估?排放将对海洋生态及人体构成辐射威胁?
《香港01》与福岛核电站的营运方、执行排海计划的东京电力公司(TEPCO)作独家访问,并访问了日本政府官员、海洋生态、癌症病理学及核方面专家等,用一系列专题报道解答这些关键问题。
本文为系列报道四之一
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10年后,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正式通过了将核电站内累积的逾130万吨核处理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这些含有的64种放射性元素将经过“多核种除去处理系统”(ALPS)过滤、再经稀释处理,达到监管标准后,经海底管道排入距离核电站约一公里的近海,最终汇入太平洋。
参与评估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一直监督并许可相关计划:“尽管福岛核电产储存的大量废水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案例,但此举符合全球惯例。”然而,这并没有平息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强烈不满。韩国谴责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行为,并召见日本大使抗议;中国外交部则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计划亦引发台湾民间及渔业强烈反对,国民党批评蔡英文政府回应软弱。
在一片争议声中,2022年8月,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还是开始了排海设施主体管道、以及连接储水槽管道等工程的施工,为计划明春的排放做准备。
争议中动工:2030年前40万吨入海
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ALPS处理水对策负责人松本纯一对《香港01》表示:核处理水经处理后“会在20至30年间有计划的排放,直到核电站废炉为止。”除了每年用于定期设备维修的时间段外,“基本上计划持续排放”,初期从少量开始,逐步分阶段增加排放量。
松本表示,为了配合废炉的需要,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排放约40万立方米的处理水。由于目前用于存放核废水的储水槽占据了核电站内大部分可用空间,而随着废炉工作的推进,未来需要在场址内为兴建废炉所需设备、储存从炉内取出的核废料腾出空间。东电的中长期路线图显示,所有这些设施将在2028年完成。
由核灾发生至今,产生的废物数量庞大,截至2021年3月,核电站内固体废物量已经达到了48万立方米,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增加至79万立方米。
先过滤、后稀释、再排海
一旦开始排放,存放在核电站地势较高的储水区内的处理水将通过管道,进入一个靠海的水池,在那里经海水进行稀释过后,才经由一个直径2.5米的海底管道,排入离海岸1公里以外的海域,这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当地渔业的影响。
东电指出,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对辐射影响的评估方法计算,经过处理排放的核废水的辐射量只有一年0.0000018至0.0000207毫西弗(mSv),仅为天然背景辐射值(每人每年2.1毫西弗)的十万分之一。然而,当地渔业者忧心这仍回给业界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有海洋生态学者更忧虑核素会沉积海床及进入食物链,长远的潜在影响难以预测。
2022年8月,东电在取得当地政府许可后立即开始了海底管道工程,翌年4月竣工。但当地渔业团体仍然强烈反对该计划,福岛县知事内堀雅雄也坦言排海计划尚未获得福岛县内及以外民众的足够支持,因此未必能如期开始排放。
装满500个标准泳池 须排放数十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在2011年311大地震中遭受海啸侵袭,6座反应炉中有3座发生炉芯熔毁,反应堆建筑物的地下室也在地震中损坏、破裂,且地下水疑似已经透过裂缝流入当中。熔解的核燃料碎片需要长时间持续注入冷水降温,但这并不是产生如此大量的核污染水的唯一原因。
由于反应堆的地下室被破坏,为了防止地下水进入反应堆建筑、污染水源,必须让反应堆建筑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这样水便会不断从外面流入反应堆建筑、而反应堆内的水则不会流出,却在建筑内积存了大量污染水。
由于福岛核电站建在沿海地带,地势较低, 每天都有大量的地下水、雨水从靠内陆一侧的阿武隈山山腰上流下,经过核电站。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东京电力公司在建设核电站时,特地推平了场址处的山坡,好便于抽取地下水来冷却核反应堆,并使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转移至被称为“终极散热器”的海洋中。然而,这种便利却在灾难过后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由于这些污水中含有的64种放射性元素无法被完全去除(编按:一般核电站排放的废水只有少于10种放射性元素),而且个别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长达几数千至数十万年,东电只能不断在核电站内增建储水槽来存放。多年以来,这些装在10多米高的巨型储水槽中的污水给东电带来不少麻烦——初期赶制的储水槽漏水、场址内空间不足、未完全净化的“处理水”引起公众质疑......尽管关于将污水处理后排入大海的讨论早在2013年已经开始,但碍于当地渔民的强烈反对,加上公众在事故后对东电的不信任感仍然很深,污水的最终处置工作一推再推。
注解:半衰期指一种核素的放射性降低至初始放射性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与此同时,东电尝试了各种方法来减少污水量,包括耗资350亿日元(约合18.5亿港元)修建阻隔渗水的冰墙(冻土墙),以及在反应堆厂房外装置多个用水泵,抽取大量地下水来使水位降低、从而防止其流入反应堆内等。
尽管每日新增污水量已大大减少,但经年累月下,这些污水总量仍然达到约132万吨,足以填满500个奥运标准泳池。现场那些蓝色和灰色的如蜂巢般分布的巨型储水槽数量也已达1000多个,而废水仍在以平均每天120-130立方米的速度增加(据2021年统计)。东电此前表示,储水槽将在2023年春季前后被装满。当然,亦有外国专家质疑储水槽所谓“装满”的说法,因核电站周边有大量荒废土地可暂存废水及固体废料,应待更多放射性物质过了半衰期再行处置,质疑日方急于排海的决定。
核电站周边储水槽由2013至2020年的数目变化:
64种核元素如何处理?
核能研究学者、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一良教授亦有参与ALPS处理水工作小组,他接受《香港01》专访解释,“其实一个正常运作的核电厂,没有受到福岛这样的灾难打击的,是不会释放这么多种不同的元素的。”
山本指出,由于核燃料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熔解”,一般核电站所采用的污水处理装置难以全部去除当中的64种核素。除了一些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微粒外,当中还有大量离子形式的物质,一旦溶解在水中就难以直接过滤,需要加入特殊的药剂令其沉淀:“例如让离子和铁相结合,就可使其成为盐分,从而沉淀在水中”,这些都是可以“简单去除”的物质。余下大量无法固化的离子,则需要配合不同的吸附材料吸收去除。
这些步骤完成后,还有一种叫做“氚”(Tritium)的核素浓度超出日本政府设定的监管标准。山本介绍称:“氚其实是氢原子的其中一种同位素,而氢原子也是水分子的其中一个成分,所以就很难用我们现有谈及的方法从水中将其去除。”
ALPS(多核种除去处理系统)内16座吸附塔,原理有如空气净化机:
东电的对策是将净化后的“氚水”进一步稀释100倍以上,达到每升1,500贝克(Bq),也即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饮用水标准的四十分之一。
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核电站也会在冷却反应堆的过程中产生核污水,但由于福岛核电站直接向受损反应堆注入冷却水,并与当中核燃料直接接触,因此具有更高放射性。香港核学会主席陆炳林向记者表示,福岛废水中所含有的其中一些核素如碘-129(Iodine-129),它的物理半衰期有1,600万年,锝-99(Technetium-99)有21万年,锡-126(Tin-126)有10万年,“所以就会存在疑虑,这不能和正常核电站排放相比较。”
东京电力的松本纯一又补充,正在储存的ALPS处理水当中,一部分已测试了包括氚在内的64种放射性元素,但另一部分只测试了其中7种,但在确认排海时间后,东电将会全面检查64种元素,“东京电力不会向海洋排放未曾测试过64种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水”。
单从数字来看,东电的排海计划无懈可击。但在过去数年中,日本国内外有关ALPS装置的净化效果存在不少争议,而目前核电站内的132万吨污水中也还有近7成未能完全净化,外界不禁质疑污水是否真的能入东电所言净化到监管标准以下。有香港专家提出的质疑是,在整个项目重中之重的ALPS处理系统又是否完全可靠?东电是否有效地更换滤芯?这些疑问将于本文下篇继续探讨。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1日,原题为《01独家│辐射水来了?东电公司详解福岛明年排海计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