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使馆有点走火入魔了!
贺锦丽和特朗普辩论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在其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说“总统辩论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它让选民能够获得做出明智决定所需的讯息”。了解民主政治的人,对此恐怕都无法认同。
和密室政治、黑箱政治、宫廷政治相比,以公开辩论为形式的选举政治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进步,但把辩论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石,认为通过辩论就能完整展现出候选人的道德情操和国家治理能力,让选民能做做出明智决定,未免也太绝对了。
就以贺锦丽为例,媒体报道说,贺锦丽在辩论之前,为进行充分准备,和她的副手们专门包了了一家酒店,邀请了民主党最有名的辩论大师指导,还有人专门扮演特朗普,进行模拟辩论。
设想一下,这个女人在一个月前,还只是拜登的影子,根本参与不了拜登政府的核心决策,从来都没有想过会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这样的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甚至连治理一个县,一个州的经验都没有,仅仅关起门五天的思考和辩论训练,就获得了治理诺大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政治经验与能力?
就不说一个国家,就算一家公司吧,通过一两场辩论,就把一家公司交给一个此前你一无所知,从未有过严格历练的人管理,你放心吗?
辩论政治这种东西,它是古希腊城邦政治和共和政治的产物,在当时那种小城邦政治下,政治人物为具有投票权的市民和上层社会所熟知,这是一个前提基础。在这个前提基础上,再通过辩论,可以让投票人对候选人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把城邦治理权交到他们的手上。
古希腊因此盛产辩论家,苏格拉底等都特别擅长此道,雄辩政治成为城邦政治的标配。但是这种适合于城邦政治的政治形式,是否适合于高度复杂的现代超大型国家,真的很难说。象美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又不是象城邦政治那样人人熟知,一般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有多少呢?
再者,古希腊辩论政治的需要和训练,让逻辑学、哲学、修辞学等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对人类文化与教育进步来说,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修辞学等在政治辩论上的运用,也逐渐盖过了辩论政治的根本。西塞罗指出,理性缺乏说服人们的内在能力,要使理性拥有力量并发生影响,必须加上雄辩术的说服力。因而服务于雄辩需要的各种“术”应运而生。
而“术”这种东西一旦发展到极致,就物极必反,会反噬掉“道”和“本”。道和本是什么?就是把具有道德情操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合格政治家甄别筛选出来,放到治理国家的位置上。而现在政治辩论比的是什么?比的谁更上镜,谁的口才更好,更能用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打动选民。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在当今所有的总统竞选中,两个竞选人都会在电视上进行所谓的‘辩论……复杂的措辞、充分的证据和逻辑都派不上用场,有时候连句法也被丢到一边。但这并没有关系,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这样的辩论就像是拳击比赛,关键的问题是‘谁打倒了谁’,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取决于竞选人的‘风格’——他们的外表如何,他们的眼神如何,他们怎样微笑,怎样说俏皮话。”
他认为:“电视无法告诉我们谁是最佳人选。事实上,如果我们认为所谓‘最佳’就是要擅长谈判、精通管理、熟知全球事务、洞察各种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那么电视根本无法让我们判断谁比谁强,因为谁强谁弱主要还是取决于‘形象’。但这并不是因为政治家们要醉心于表现自己的最佳形象,谁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儿呢?如果谁不想让自己的形象讨人喜欢,那他一定有问题。但是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本是严肃、专业的政治已经变成娱乐业,总统“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
这就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开始反思电视辩论的原因。当政治辩论到了为表演而辩论,甚至到了意识形态化的程度,就有点走火入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