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资本主义下的物化社会
卢卡奇曾说:“最坏的社会主义也比最好的资本主义好。”他本是匈牙利的文艺理论家,其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他亦重构了无产阶级的存有论基础,而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文艺的青年期
1885年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父亲是本地具影响力的银行家,母亲则来自富有的犹太家庭。卢卡奇早年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他于中学时开始热衷于文学与话剧,并在匈牙利报章撰写剧评。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成为一个颇受注目的文艺理论家兼美学家,活跃于匈牙利、德国与意大利的知识分子圈子,这段时期的代表作有1910年的《灵魂与形式》(Soul and Form)与1916年的《小说理论》(The Theory of the Novel)。卢卡奇在前书中批评形式主义,反对形式对于作品的生成所具有的绝对独立地位,形式只是赋予世界统一的一种方法,但若我们的精神生活本身贫乏、混乱,即使有完美的形式亦无法恢复其价值。在《小说理论》中卢卡奇则表现出黑格尔的影响:每一段历史都想透过艺术创造来实现自我意识,因此文学形式是变化中的历史的表现。
终身斗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是卢卡奇人生的转捩点,当时匈牙利共产党刚成立,卢卡奇就马上加入,自此成为一个终身的马克思主义者。此举让卢卡奇的朋友都震惊,因为他正在几天前才发表一篇批评俄国布林什维克(Bolsheviks,多数派)的文章,指他们主张以专政与恐怖政治来实现没有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本毫不合理。
此后的几十年,卢卡奇就被卷入几乎无日无之的政治运动之中。卢卡奇的思想,跟苏联语境下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长久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不单两者在思想基础上有出入,卢卡奇亦经常批评官方教义。卢卡奇自认忠于列宁与列宁主义,但对列宁与其领导的布林什维克屡有批评。列宁于1924年去世,此后他与继任领导人斯大林及身边党员纠缠不清。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科拉科夫斯基指卢卡奇“经常受到正统的斯大林主义者的谴责和攻击,并时常受到党的纪律处分,从而收回以前的意见,一旦时机好转,又否或改变这种收回。”卢卡奇经常受到党内知识分子评击,被逼“自我批判”对他几乎是家常便饭。为求自保,很多时卢卡奇都要屈从,因此他对于斯大林与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之立场表现出摇摆不一的态度,这表现在他多次否定自己过往著作的价值上。
科拉科夫斯基:作为一种说明未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已经完全僵死
卢卡奇于1971年6月4日逝世,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终于能享受较大的出版自由,对于卢卡奇著作的翻译、讨论与研究急速增长,进一步确立了他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地位。
物化社会关系理论
纵使卢卡奇本人曾多次贬抑《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1923)文集的价值,但这无疑是他影响力最广的作品,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全书最为广传的,应当要数物化(reification)理论了。
马克思本人没有使用过“物化”这个词,但在《资本论》之中对于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的分析,所描述的正是物化的过程。对于甚么是物化,卢卡奇作了以下描写:“商品的形式烙印在人类的整个意识之上,他自身的内涵与能力不再是他人格之中的有机部分,而变成可以‘拥有’与‘放弃’的物品,就如外在世界的各种物件。⋯⋯人只能愈加被附属于这个物化的过程。”
卢卡奇指资本主义的物化社会将生产完全从属于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增长,在四个维度上改变了社会闗系:一、社会为物体所创造的特质,变成商品;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化约为物品价值;三、人与自身的关系变成物品价值的关系;四、个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亦以物品价值来连系。由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之下,过于仔细的分工让人的工作碎片化,劳化变得扭曲人性;个人本来具有各异的特性,反而成为了生产机构达至完全划一化与合理化的障碍。
整体性的辩证法
在物化理论之外,卢卡奇的存有论或许是他更大的思想成就。面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不同的版本与变体,卢卡奇首先叩问到底甚么是真正的(而不是苏联官方认可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一般认为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在于他的经济分析,但卢卡奇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忠于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信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只需要在方法论上忠于马克思的辩论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本质是辩证法,并指“整体性”(totality)是辩证法的核心,他甚至称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最决定性的差异,并不在于经济上旳动机,而是对于整体性的观点。所谓的整体性,指马克思主义将社会领域看作一个单一的整体。首先我们要厘清卢卡奇眼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将当下现实发生的事实把握为事实,但这些事实再完备亦只能是部分;整体并不从事实的积累而来,整体是众部分的抽象孤立性所具有的统一性。
卢卡奇指我们必须预先知道整体,整体于逻辑上先于事实,亦必须从整体的观点去说明部分。这种整体就体现在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的思想,与她对“全域性”的分析能力。所谓的整体,已经包含未来的向度,它透过预见未来的行为本身创造出了未来。
不可能有“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并非单纯是理解社会现实的方法,它同时是这个社会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辩证法得以实现的社会动力,就是无产阶级。因此辩证法的第二个核心,是它不能脱离应用它的主体——这个主体指的是无产阶级。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具有一种历史上的特权,它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废除阶级划分、剥削、社会冲突与异化等的情况。已经把握到上述的整体观无产阶级有一种自觉意识,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一致;它在成熟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世界,反之亦然,它在改变现实的行动之中理解现实。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卢卡奇对此话作了新的解释: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并非两个互相分开的过程,而完全是同一回事。理论本身不过是运动的自觉认识,因此不可能有“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同时行动与认识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