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淹没——隔绝,直到世界尽头 | 朱珏瑾

撰文: 朱珏瑾
出版:更新:

常常在温韦·德斯(Wim Wenders)的电影里,看到受困于内心执念的人。那时我总想替他们自问一句:“我们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心中存有执念,会与自我融合为外人很难理解的某些特质,更会轻易就让人踏上看不见终点的路。也许这样的人和故事对温韦德斯来说,更具吸引力,所以才会有《爱丽丝城市漫游记》(Alice in den Städten)的德国穿越,《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中永远拍不完戏的导演,《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爱上凡人的天使,《直到世界尽头》(Bis ans Ende der Welt)和《得州,巴黎》(Paris, Texas)的漫长追寻……温韦·德斯的新戏《爱情淹没》(Submergence)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切始于海边的相遇,一切又终于海水的淹没。两个人困于各自的境遇,困于无休止的等待,直至极限。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温韦·德斯的电影资料:

《爱情淹没》“淹没”在温韦·德斯诸多让人难忘的电影中,我实在谈不上有多喜欢。但它够特别。爱情在那里,战争也在,可既不是惯常所见的战争片,也不是浪漫、纠结的爱情片。一个为了阻止自杀式袭击而要孤身深入索马里的秘密特工,一个研究深海生物,即将进入深海底的数学家,在各自工作前的最后假期相遇了。究竟是如何爱上的?不过是清早的沙滩一遇,之后吃了一顿饭,她向他解释自己正在研究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他骗了她,隐瞒了身份。又一起到海边散步。她冲动地冲入海中。温韦德斯没有交待,但他的爱情,是在这一刻确定的吧。很显然她在明,而他在暗。是他看到了他们都投身于这不被人知的“世界”的共性。

爱情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它在两相碰撞的一刻发生,那之后便成为了它自己,天地间自由生长开去。爱既像死亡,让人被思念的孤独吞噬,也像是新生,因为人一带上爱就带上了新的信仰。看见男女主角刚刚相识就不得不离开对方,从此与爱的信念为伴,我仿佛看到一出现代《桃花扇》。逃难在外的侯朝宗与被迫入宫的李香君,尾声孔尚任刻意安排二人决绝出家的段落虽在剧中显得突兀,但不难明白他“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本意。《爱情淹没》的原著小说作者J.M. Ledgard说,他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厌倦所谓“主流社会”,厌倦文学把所有目光聚焦于“中产阶级”身上,仿佛那就是现今最大的矛盾困扰。他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在这个已知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

《爱情淹没》剧照

J.M. Ledgard的个人经历十分丰富。他曾在东欧、俄罗斯游学,跟随科学家到过北极考察,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做过访问学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做过杂志记者,也亲身到过索马里。这些体验与小说的故事背景基本完全重合。当然,他比男主角幸运,没有被穆斯林圣战者抓到。爱情,其实无关这个小说的宏旨,看得出他是在“借离合之情,写忧虑之感”。

东非被战争摧毁后,变为整个世界的禁区,我们并不能在新闻报道上读到关于它的更多内容。社会沉浸于光明、享乐的气氛,任其在战火中自生自灭。和至今未有人探索过的海底一样,它激起人近乎本能的恐惧,也因此被无视直至遗忘。有这样的现实语境,男女主角孤身一人去探索未知边界的行为,不就是另一种“直到世界尽头”?温韦德斯由这个故事提炼出他熟悉的追寻和等待,让《爱情淹没》又回到了德国新电影的轨道。在温韦德斯的世界,“淹没”的真相是隔绝(isolated)。所有被遗忘的角落都是《得州巴黎》(Paris, Texas)那间被单向玻璃隔开的表演室的反复再现。交流是无效的,在隔绝中只会沦为“单向表演”。

《爱情淹没》剧照

看温韦德斯过去的电影,隔绝带来的无力感总是笼罩著一层暧昧的宿命光环。上世纪离我们远去了,无力也不知不觉演变成了赤裸的焦虑。女主角一次次给男主角发讯息,写电子邮件,她不断查看电话与信箱,对方的无回应让她情绪崩溃。在通讯并不发达的时代,寄出一封信与收到一封信之间,等待是常态。人习惯等待,也习惯忍耐。即时通信的出现,强化了我们想要瞬间得到回应的需求,渐渐的,迟到的回应即是故意拖延,等待则是高姿态者对请求回答者施行的无声酷刑。《爱情淹没》没有了温韦德斯曾经那种暧昧不清的质感,也许也是因为这七、八十年代不曾有过的“现代焦虑”太过直白。

离别之前,男女主角在旅馆中有一场对话。他拿著报纸向她解释欧洲自杀式爆炸频发的局势,显然她对此从未留意也并不关心,他惊讶,气急败坏。后来男主角在索马里被抓去见圣战者头目,对方见到他不信古兰经,也不信伊斯兰教,同样表现出惊怒。爱是盲目的,谁说信仰不是?隔绝的第三重含义出现了——我们只看见自己看得见的东西。人在其中淹没,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唯一的共通点是,我们和敌人都分享著同样的特质,我们都将在大海中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