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未待风吹已自落的人心之花|朱珏瑾

撰文: 朱珏瑾
出版:更新:

心间有言而不语,犹腹闷气郁,故信笔漫书,聊以自慰。此不过随手丢弃之物,亦不必示人。——《徒然草》第十九段

信手而书,本“不必示人”的“狂言”,大多被作者兼好法师贴在了墙壁上或是写在经卷抄本的背面。兼好离世后,歌人今川了俊把几百条散落的文字搜集起来,集结为了一本《徒然草》。徒然二字取自首段的“つれづれ”,即百无聊赖之意。

百无聊赖,终日于砚前枯坐,心中诸事纷繁,遂信手而书,其中或有常理难度、不可名状事,目为狂言可也。——《徒然草》第一段

这样吉光片羽式的随笔感悟,让我想起中国晚明到清初出现的三部奇书《菜根谭》、《小窗幽记》和《幽梦影》。算下来,《徒然草》的成书要早得多,差不多是在日本镰仓末与南北朝初之间。虽然比晚明早了三百多年,在社会环境上,其实大家面对著的是一样黑暗动荡的日子。兼好出生的时候,日本刚经历过两次对抗忽必烈蒙古军入侵的大战——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战争的消耗令民生凋敝,也几乎摧毁了幕府统治的根基。兼好曾经追随过后宇多上皇,也算生于贵族之家。到1324年上皇驾崩时,宫廷内部,后醍醐天皇一心只想推翻衰落的镰仓幕府;出到宫廷外,又是民不聊生的颓败景象。兼好可以说是在这种对斗争极度厌倦的情况下离开宫廷,选择了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图片了解《菜根谭》、《小窗幽记》和《幽梦影》更多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看中国晚明时期,情况也很相似。文人们曾经都以追求正统仕途为大任,可惜现实令他们屡屡受挫,到最后不是退出庙堂还乡去,就是觅别处隐遁。不过今日看来,正是有这些不如意,有这些放弃和隐退,才让文学上多了如此大胆纵意、不拘一格,不再以取悦他人为目的的奇异书写。

1331年,日本爆发元弘之乱,镰仓幕府灭亡,从此进入南(大觉寺统)、北(持明院统)两系天皇各自对立的南北朝时代。兼好过去追随的后宇多上皇一支,后来属于南朝大觉寺统派。直至兼好离世,南北两朝的战争都没有停过,他的后半生更是见证了南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看得出来兼好是位没有真正开悟的行脚僧,他的文字既探究修行、佛理,又不乏俗世道理,还常常流露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万事万物,总以古时令人欣羡,现世均粗浅不值一提”。出世和入世的挣扎在写作《徒然草》时想来还未从他心间消除,所以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矛盾纠结,也很真实的人。

《徒然草》在审美上基本承继了《枕草子》的情趣美学。一切都以趣(面白ろけれ)为中心。书写发乎内心之趣,因此丝毫没有沉重感。而那些门前的松,清晨的雪,仅存残貌的薄绢…虽然美短暂易逝,但当传统物哀的幽思,遇见了一双带著无常观的眼睛时,哀亦成了趣。最后连忧愁本身,也变为审美的一部分,成了值得欣赏的美事。

《徒然草》的内容实在繁杂。修行事,鬼怪事,男女事,居家事,四季行旅事,公卿间的旧事,花下月下之事,通通都有,也毫不避讳。有极风雅的如“饮酒舍杯底酒不饮,留些许残酒于杯底,乃为涤清酒杯与口唇相触处”;极富生活气的“家居物品,以古风、小巧、耗费少、品质上乘为要”;也有许多精妙的意象,比如写人生无常消逝,换做他人会怎么写呢?也许会说人生如梦,如朝露,如浮云,如落日。可是兼好这么写——

“人生便如雪佛,自下逐渐消融”

喔,春日阳光下堆雪佛,真是“徒然”之极。

还有些内容今日看来,仍十分应景。比方说朋友交往吧,“故友久别重逢,立时推心置腹,尽述己事,易招对方不快”,口中永远只会谈论自己的人不招人厌恶吗?

“世人相会时,必然言语甚多,无片刻静默。若闻其事,多属无益之谈。诸如世间之谣传、他人之是非等,于己于人皆是得少失多”,想想看一堆朋友欢聚时,是否总是如此,离不开八卦是非?

“某时眼前所言所见,竟恍惚有似曾相识之感,似乎此前早已经历。具体何时虽不能确记,但定然有过其事。此种感觉,想必亦非吾独具”看到此处真想对他说,法师,这感觉许多人都有,的确非汝独具呀。

最有趣的还是他写酒。他说人醉酒的模样令人望之生厌,种种丑态不堪入目。酒真是个坏东西,使人失智慧、善根如火烧、增恶破诸戒、堕落地狱。所以佛也说“持酒器予人饮者,五百世无手!”可接著又笔锋一转,“酒虽讨嫌,亦有难舍之时”。于是只好大方承认,冬日于斗室中,支炉煮食,与密友相对而坐,无拘无束痛饮美酒,才是人生快事。很矛盾,很好玩儿。

徒然草絵巻

当然,也不总是兴致盎然的。《徒然草》里有不少对人世无常的慨叹。试看第二十六段——

“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

我猜也许兼好读过王维的诗,才会有此感慨。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 《辛夷坞》

王维的《辛夷坞》有一种很自在的,不为外界左右的清静觉性。兼好的“花”却在说一个人变幻无常的内心。我们很容易从中听出那透著淡淡哀愁的叹息声。人心总是不长久的,遗忘之苦,很多时候更甚过死别之伤。但他另外也写道——

“若爱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鸟部山之烟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长存久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

有时我们走了很远的路,遇见种种欢苦,在失望与希望中被泪水洗涤,到最后也不过是为了能明白,这样简单而豁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