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自杀|一文看清成名之路 作品包括香港文化中心《排队》雕塑
走进新北金山的朱铭美术馆,矗立在园区正中的《太极拱门》犹如地标。朱铭的《太极系列》是其艺术生涯的转捩点,也象征台湾雕刻走向国际舞台的里程碑。曾为朱铭撰写传记《太极.浑厚.朱铭》的艺术评论家潘襎指出,朱铭“出自传统、呼应现代”,可以说是第一位从数千年传统木雕技术、形式与表现出发,建立足以融会西方现代雕塑精神的伟大雕塑家。在传统失落、独尊西方当代形式主义的潮流里,朱铭的辞世,更让人们感伤与惋惜。
朱铭本名朱川泰,1938年生于苗栗通霄,15岁时拜李金川为师,学习传统庙宇的雕刻与绘画,习得一身好手艺。30岁再入杨英风师门,学习现代雕刻并拓展视野,从工艺雕刻正式踏入艺术创作领域,进入人生的转捩点。
【相关图辑】朱铭自杀|《太极系列单鞭下势》最抢手 小型木雕已值过千万港币(点击放大浏览):
1976年朱铭在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个展造成轰动,当时的一件作品《同心协力》,让面临国际外交危机的台湾涌起一股团结的力量。大家开始关注这位艺术家,当所有人都认为朱铭应该继续雕刻《水牛》和《关公》这种充满乡土形象的作品,他毅然决然的在杨英风的支持下,开创出《太极系列》作品。
《太极系列》源于杨英风劝朱铭为了身体的健康应该要去学太极,之后他便开始挑战以“太极拳”当成雕刻的创作题材。 在1976年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个展中,《太极系列》原本并未获得太多注意,到了隔年该系列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后造成轰动,才重新被台湾所重视。 此后《太极》就成为朱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香港文化中心外的《排队》便是他的作品 点击放大浏览更多朱铭的代表作:
1977 年朱铭在东京的展览是海外展览的开端,1980 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的“朱铭个展”震撼了香港。朱铭怀抱著成为国际艺术家的理想,决心放下在台湾的一切勇闯美国纽约。1981 年开始他在纽约的汉查森艺廊(Max Hutchinson Gallery)举办个展,受到国际艺坛的注目。在 1991 年正式进军欧洲艺坛,在英国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展出《太极系列》雕塑,同年法国的登克尔克现代美术馆则展出《人间系列》。
潘襎指出,朱铭的《太极系列》把东方哲学以西方可以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也让他成为继杨英风之后,第二位走上国际舞台的台湾雕塑家。在台湾雕塑的发展历程中,杨英风象征传统中国与西方的对话,而朱铭则把西方媒材的各种可能性融入作品,展现台湾雕塑发展与西方对话的各种可能,代表华人世界雕塑很高的成就。
而朱铭也不断挑战自己。《太极系列》之后,他又推出风格丕变的《人间系列》,包括三军、降落伞、反思文明约束的《囚》,风格与内在迥异于《太极》,展现艺术家内在与外在世界不断辩证的过程,也符合西方艺术“艺术和时代必须不断对话”的美学观。潘襎表示,很难用单一风格或艺术语汇理解朱铭,台湾观众多半欣赏熟悉朱铭的《太极系列》,但他后期的作品,其实已经远远超出《太极》之外。
“成立美术馆,是为了呈现艺术发展的过程;成立基金会是要让美术馆能永垂万世。也是为了作品建设一个好归宿,钱本是社会的,回归社会叫圆满。”1987 年开始,朱铭逐步地落实他“种活艺术种子”的梦想,从无到有,从荒地变桃花源,在新北市金山创建美术馆。
1999 年,朱铭美术馆正式开幕。“朱铭美术馆”成为朱铭毕生最大的一件作品,也实现了台湾第一座私人雕刻美术馆的壮举。
走进新北金山的朱铭美术馆,矗立在园区正中的“太极拱门”犹如地标。观众漫步园区,将一览朱铭从“太极”到“人间”等不同时期的作品,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生涯之转折变化与创作脉络。
延伸阅读:
【本文获“联合新闻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