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地方大选在即 美台喜尝的“民主味道”还香吗?
11月的美台弥漫浓浓的选举味,在两造复古的“冷战思维”语境下,但凡有选举洗礼,即可或曰品尝“民主的味道”。美国期中选举甫于11月8日举行,选民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的阴影下步入投票所,结果是民主党惨胜参议院,共和党重掌众议院,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红色浪潮成为破碎浪花。另一方面,被视为台湾期中选举的地方大选则将于11月26日举行,在“反中保台”声势不彰下,一般预料民进党政权的选情维艰。
于此稍早,中共二十大在十月中下旬召开,举世瞩目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事议题成为海外媒体、舆论关切亮点,但对于最足以彰显北京未来五年施政要项的政治报告,包含台湾在内的“民主西方”则多以威权政体政令宣导的眼光偏视之,严重低估北京如何妆点早被西方遗忘的国家治理层面擘画。
民主尽头无关福国利民
被誉为当代民主理论大师的劳勃.道尔(Robert Dahl)曾权威性地定义民主——主要由“多元”与“参与”双元构成。道尔认为,唯“多元”与“参与”的程度越高,则该政体及其社会越是民主,得满足其“多元政体”(Polyarchy)状态。然而,曾经被视为将终结历史的民主制度,约自2008年金融海啸始,在资本主义无量侵蚀下,出现了一波长时段的反潮,从欧洲各国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扛著民主反民主”的事迹难书,民主价值留给苟延残喘的西方民选政府,能拿出手来针砭威权政体的金字招牌,迄今犹剩工具意义的选举过程,渠等化整为零,反致民主主义成为了一类形式主义,唯以对抗威权而生,与种种福国利民之策渐行渐远。
以美国期中选举为例,正当美国经济可能走向停滞性通货膨胀,又或长停滞与高通膨同时出现的窘境时,美国两大政党忙碌选举的重心依旧在于夺权党争,拜登(Joe Biden)政府以捍卫参众两院执政为念,忧惧提前跛脚,特朗普则机关算尽,企图透过期中选举,按照他的形象重塑共和党秩序,只为铺路个人政治前途、剑指2024年总统大选。
大抵而言,美式民主下的选举,责成的是一场又一场进步与保守阵营的反复博弈,诸如堕胎权、拥枪权、环保与开发、平等权等,两党立场基本代表美国社会最根本的分歧点,但在民主提供程序框架的假性引导下,这些分歧并未能以宏观治理面向为优先的考量进行有意义的政策分配,而是周而复始地以政治内耗的方式企图达致对抗下的张力平衡,以至于反复的分歧难以获得解决,终于周期性地成为政客遂行党争的工具议题。
在政客的忘情表演之外,综观美国选民的政治心理与投票行为,事实上也无关正向追求一个善治政府的本身——随著美国民主朝向民粹化发展,很多选民之所以出面投票,并非正面追求与肯定特定政党的治理能力,更多是为阻止他们心中预想可能会危害现有体制的候选人当选。可以说,美式民主下的选举过程,之于政党、政客,乃至于选民,已然近乎于一场彼此都熟练的斗智斗勇竞赛,目标只有胜选与拉人下马,民主的尽头是权力零和之争,距离福国利民的善治十足遥远。
台湾即将于11月26日举行的地方大选,在相同的“民主内涵”下,存在的内生障碍也万变不离其中,哪怕其掺杂了更多破碎的在地性,美式民主与台式民主之间,只可谓“貌不合,神不离”。
细数今届台湾县市长选举期间的“重大事件”,罕有能搬得上台面的市政辩论,盘据台湾媒体版面数月的议题唯有学位论文是否出自候选人亲手写成?候选人是否勇敢承诺当选后留任,而不考虑参选总统?甚至也有一如掘坟,要求候选人当亲验DNA,确认其是否为蒋家人之后自正其身的荒谬议题。
台湾今次选举场上的怪诞,毫无疑问表现了台湾民主的真空:一则是民进党政府近年过度鼓噪“反中保台”已见疲乏,难以再次唤得选民的意识形态热情;同时台湾各政党与政客无赖多时,日久失去就政府治理高度的应有认识,更遑论思辨与能力。台式民主真空的结果,故而各方只能心照不宣地靠著各式怪诞议题,齐力支撑这长达数月的选举期,否则无以为继,各个深怕在回应攸关治理的问题上自曝其短,在选民面前漏气泄底。
民主的追求不该只有选票
归整美国期中选举与台湾地方选举,两地在选举期间的议题关切点,无独有偶都集中在选票如何极大化与专注选举结果的零和胜败,低俗政客集体将中性的民主程序窃取为赢者全拿的便宜之道,并奉为价值真理,是民主体制脱离国家治理本体的要害,多数美其名曰政策攻防,左不过是用来攻击政敌的噱头——哪怕得不到选票,在价值低落的今时今日,只要能博得一时的流量声量,再低俗又有何妨?
总得来说,西方选举式民主向来“不惭形秽”,自豪拥有民主程序,并将这些程序式作为升华成民主价值自持,以此睥睨那些“不够民主”的国家。这不仅是那些自诩民主政体错嫁民主的价值与工具意义在前,窄化民主定义在后,结果也将导致民主无论从程序还是理想目标出发,都与促成善治毫无关联,只因治理从来不是被政党与政客关心的要项,群起挥舞民主旗帜也只能是徒然一场,有味而没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