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警告:美国威慑力失效 台湾或将不战而降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在最新一期封面刊登台湾“国旗”,并指出三大新因素正削弱美国对中国的威慑力,形同对台海局势发出警讯。报道直言,美国威慑失灵之际,习近平对台动武的野心正变得更加大胆,台湾可能在不战而降的情况下,逐步滑入北京势力范围。
《经济学人》指出,中美关系正处于低潮,双方征收超过100%关税,几乎中断贸易,并围绕AI等关键科技展开激烈争夺,同时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在冷战时期曾发生柏林空运与古巴导弹危机,如今美国的决心很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受到考验,且可能比预期更快到来。
报道提到,美国对台政策采“战略模糊”,一方面反对台湾宣布独立,另一方面也不保证会军事介入协防,但仍持续对台出售武器。近三届总统大选皆由倾向台独的民进党胜出,加上台积电在先进半导体制造的地位,使台湾战略重要性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国防预算已为十年前的三倍,侵蚀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优势。虽然部分战略人士仍期待,只要美方让中国相信会出手干预,习近平或许会延后攻台,但《经济学人》指出,如今已有三项新情势让这一推论变得更为脆弱。
第一,美国威慑力弱化。 报道引述指出,在特朗普领导下,美国打著“以实力换和平”旗号发动贸易战,但关税反而削弱自身盟友,让中国认为更能撑过经济压力。特朗普去年曾警告解放军若入侵台湾,美方将课征150%至200%关税,如今税率已达145%,弹药几近打光。而台湾也受到32%关税打击,台积电更被施压赴美设厂。
第二,中国取得外交掩护。 报道指出,解放军演持续施压台湾,如“联合利剑”演习出动38艘军舰包围台湾,但也同步采用“灰色地带”战术。最具争议的是中国海警近年对台湾水域船只进行临检与登船检查。此类行动目的在于削弱台湾主权感与外界信心,且70个国家已公开支持中国统一立场,为此类行为提供外交遮蔽。
第三,台湾内部政治失能。 《经济学人》分析,台湾虽普遍反对统一,但政治受到两极化与自满主义困扰。赖清德与控制国会的亲中国民党,以及年轻世代支持的第三势力形成三角僵局,使台湾的国防预算、能源安全与战备决策陷入迟滞。赖清德政府反渗透作为反而加剧社会对立。
报道警告,即使特朗普对贸易政策让步,这三项因素仍可能导致台湾内部产生不利循环。美国若表现出防卫承诺动摇,将进一步削弱台湾民心士气,而台湾一旦缺乏备战决心,美国也更难维持军事支持。如此情况下,北京或无需动武,便能渐次扩展对台影响。
报道还指出,特朗普仍可能选择升高对抗,但面对与中国爆发核战的风险,他更可能选择让台湾“悄悄滑走”,甚至签署实质弃台协议。如此一来,对台湾民主将是重大打击,也可能动摇全球半导体供应稳定,并迫使亚洲国家重新思考自身核武政策与军事自主性。
《经济学人》最后指出,特朗普对盟友强硬、推动保护主义的矛盾策略,原意在于“让美国再次伟大”,如今却正在削弱美国在保护台湾方面的能力。习近平或许已不再选择等待,而是将此时视为“不能错过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