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间团体纪念台湾光复 倡议铭记抗战史
75年前的10月25日,日本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1884─1946年)在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向国民政府代表陈仪投降。为庆祝台湾脱离殖民统治,翌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明定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
10月18日上午,台湾财团法人民主文化基金会、新国际理论与实践中心,与中国大陆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烈士纪念馆合作举办“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 台北─南京视讯交流会”,盼能引起台湾社会各界重新看待、重视“台湾光复”的历史事实。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指出,南京二档馆馆藏史料中,涉台湾部份就有6千余件,许多是台湾人民在战后冲破重重阻挠、恢复中国国籍的档案,另外诸如组织台湾义勇军的李永邦、台湾革命同盟会的谢南光等人抗日作为均有史可鉴。史料汇编出版,体现当年许多台湾民众为台湾回归中国积极出谋划策的真实情况。
而《铭记历史》一书作者、日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葛道荣表示,台湾光复代表日本侵华战争终结,而这个战争造成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也给台湾同胞造成极大的苦难。呼吁两岸要一同铭记这个共同的历史记忆。
曾于美国纽约组织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邵子平指出,虽然在1952年的《中日和约》(台湾与日本签订)放弃向日方索赔,但民间索赔仍应继续。特别是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任南京市市长的张耀华就已建议成立地方性纪念馆,后来美国牧师马吉(John Magee,1884─1953年)留下的南京血案影片(后拍摄成纪录片《马吉的证言》)问世,引起侨界、学术界和日本、韩国方面注意,但未引起中国国内重视。
台湾大学心理系名誉教授黄光国认为,庆祝台湾光复75周年,更要连系到日本殖民台湾之初的乙未战争。当时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1898─1906年在任)颁布《匪徒刑罚令》,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1906─1915年在任)镇压、杀害原住民太鲁阁族,但今日的民进党政府对此刻意遗忘,甚至涂脂抹粉。
黄光国表示,除了日本,美国也是与台湾近代历史高度相关的一方。1867年的罗发号事件(Rover incident)发生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先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的穿针引线、鼓励日本占领台湾,才促成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与日方讨论赔偿时,美国驻中国公使田贝(Charles Harvey Denby,1830─1904年)还建议李鸿章,应顾全京畿要地,终导致台湾割让。
台湾嘉义大学应用史学系吴昆财指出,1950年代台湾的初中历史教材还是“一个中国”介绍中国史,“我国即中国”,但1994年起使用《认识台湾》教科书后便成了“一中一台”;如今的《108课纲》上路,“一个中国”史观已完全消失。他强调,研究历史不是要重复过去的错误,而是要从过去的错误中解放出来。
曾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犯的吴俊宏表示,台湾虽已经光复75周年,但一点都不像已经光复。抗战胜利就是反殖民、反侵略、反帝国主义的历史,不过民进党不但不想庆祝,还勾结帝国主义(美国、日本)。他指出,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犯过许多过错,造成台湾民众对大陆有着非常负面的印象,以及“反共仇中”意识,成为台独运动的土壤,并将台湾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矛盾,通通转嫁给中国大陆。吴俊宏建议,大陆方面应加强让台湾人民理解大陆发展的艰辛历程是怎么一回事,才更有同理心,增加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
台湾夏潮联合会会长莫那能表示,台湾已越来越多人遗忘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从历史来看,在台湾的汉族和原住民,一直在进行反殖民运动,光是武装抗争就死难60万人。总计日据时期原住民有138次武装抗争,但因为“台湾光复尚未完成”,日本政府不仅未对慰安妇道歉,靖国神社还放着台籍原住民日本兵牌位,让原住民先人被当作侵略战争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