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大陆生产外移的台湾契机
中美贸易战此前战火熊熊燃烧,近期才渐渐趋缓,据英国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看似有助于解决贸易战问题,惟美方对中方提出的八大要求,能否既不碰触中方底线、又能满足美方利益,进而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讨论,似有待商榷。
美方对中方提出八大要求,如:一、一年内减少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后一年再减少1,000亿美元;二、停止《中国制造2025》对先进制造业的补贴;三、接受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的潜在进口限制;四、实施“直接的、可验证的措施”,阻止网络间谍入侵美国商业网络;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六、接受美国对中国的敏感技术投资的限制,不进行报复;七、将目前10%的平均关税降至与美国相同水平(3.5%);八、开放服务业和农业。
简而言之,美方对中方的要求为降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后,屡次于公开场合谈及的中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又要求中方停止国内之保护措施、产业的补贴措施,更对中国商业间谍窃取美国企业商业秘密的商业漏洞进行防护,并开放中国长期保护的服务业及农业。
中国方面,则要求美国如要中国接受美方条件,在关税上必须“全部取消”,且在采购问题及其他贸易问题必须取得共识,中国才会接受美国提议。
如此看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即使落实,加上美国的要求、中国的底线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能不能深化到第二阶段,则又加了一个变量。
台湾在此时此刻,能否抓到甚么契机?对于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为了减免成本、提振获利便外移到大陆的企业而言,经过11年下来,对大陆产业链的依赖已深,而随着美国对中国课征高额关税的风险如实出现,中美的下一阶段尚属未定之天。为节省成本、降低亏损的风险,以大陆为生产重心的企业开始选择迁出大陆,寻找其他可建构新的生产基地的地方,如外移到越南、印度等地,以建构新的全球化产业链,甚或可能趁机建立自动化产业链,干脆产业升级。此间外移最明显的例子是苹果,长期透过鸿海代工的苹果从2019年10月便传出印度工厂能量产iPhone的消息,这项消息指涉的意涵是,苹果也正想办法转移产业链重心,以避中美贸易战的风险。
当产业渐渐移出大陆,台湾方面可不能像是过去一样,仅把自己当成加工出口基地,本应趁机吸引外资,建立下一阶段的核心产业,却走回头路,从了制造业的思维,产业之所以离开大陆,不正是因为在大陆生产的成本提高、削减获利吗?再者,如若“只想”吸引制造业回流,势必得同东南亚各国比拚成本──勿忘台湾制造业大量前进大陆的历史教训。
台湾的可行之路应是积极开放,吸引高附加价值的外资投资台湾,发挥火车头效应,建立一以贯之的产业链,同时带动上、中、下游的产业进行转型或升级,将外资技术转移至台湾的产业。台湾政府亦必须给予外资信心,展现政府“兑现承诺”的能力,而非反对的民风一起,政府就随风倒。若从法规跟政府本身的兑现能力开始做起,此间国际转变的“台湾契机”便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