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年艺术对话|Art Basel CEO:对香港画廊未来充满信心
香港正值“艺术三月”,首届“中美青年艺术对话”周五(28日)在上环举行,嘉宾包括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行政总裁(CEO)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古根汉美术馆阿布达比策展事务总监孟璐(Alexandra Munroe)等。
主办单位之一、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总裁周建成形容,本周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等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来港,这证明香港是个全球舞台,艺术家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中美青年艺术对话”活动中,嘉宾们在“中美艺术里的学术新动态”、“艺术创作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艺术在当下中美关系中的催化作用”3场主题讨论中,分享他们在中美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经历,强调艺术在增进两国理解与沟通中的重要性。
得克萨斯亚洲协会策展人兼展览总监欧文·达菲(Owen Duffy)、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尚荣、艺倡画廊总监姚金昌玲(Daphne King-Yao)、收藏家及The Donum酒庄庄主王沛德(Allan Warburg)等多位中美艺术名家亦参与了这次对话。
霍洛维茨在“艺术创作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意义”上谈及画廊受打击并回顾香港过去,称新冠疫情期间香港一度与世界隔绝,许多人开始质疑城市的未来。然而,如今的香港正重新出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他对画廊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以视像形式在“中美青年艺术对话”上致辞。吴为山称,经典作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发表了主旨演讲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也回顾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强调艺术家们架起的交流之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可以说,艺术最容易拉近人心、打动人心,实现世界各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
中美建交后艺术交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小峰分享道,自中美建交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实际上成为中美青年交流的发动机,他自己也受益于这些交流。柳淳风表示,这些年学术交流不断发展,青年艺术对话在中美之间展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也看到交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杭春晓提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在整个艺术史研究区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展览部副主任柳淳风解释,因为它有许多文化因素的干扰,比如说文化冲击对于价值观、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全球化时期之后,更多文化机构对于文化历史的编造和书写带来很多不可控的影响力。
艺术如何连结中美18亿人心?
周建成接受《香港01》采访时也强调文化、艺术在人与人之间搭建桥梁的重要性。周建成指,中美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互动,更关乎18亿人口的连结,当这层人文联系遭遗忘,双方关系便沦为仅由政策主导的情况。
他回顾1971年乒乓外交的历史,强调体育与文化在打破隔阂中的关键角色,并指出今日的中美艺术对话正是延续这种人文精神。周建成认为,艺术,无论是美国或中国艺术家,皆能超越政治,为两国人民提供沟通与理解的平台。
艺术家们没了解到自己号召力
周建成称,艺术家们都很“低调”,都对自己很谦虚,“他们认为其能力仅限于这个职业,但我认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或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他们有能力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他表示,“在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文化、没有共同传统的情况下,想想艺术既存在于美国,也存在于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无论它们在哪里,它们都有能力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例如本周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等。
周建成称,香港的政策可谓完美,有西九文化区、故宫博物院和K11等与艺术相关的建筑,他认为,政府可以有信心、增加与艺术相关活动的频率,“他们每周、每月都能这样做,我认为文化是香港的未来,我认为我们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这周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