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基因蚊抗疫 “跨代灭蚊”惹道德争议 恐扰生态平衡

撰文: 李骏生
出版:更新:

南美寨卡病毒疫情令人忧虑,有舆论探讨可否以基因蚊抗疫。巴西东南部城巿皮拉西卡巴(Piracicaba)曾以基因改造技术,令区内的蚊大减逾八成,具体方法就是释放基因改造的雄蚊,当牠们与雌蚊交配后,将繁殖出发育不良的下一代。这种手段虽然为防治经蚊传播的所有疾病带来曙光,但亦有人质疑做法可能彻底灭蚊,在生态及道德上都会带来不少问题。

科研人员在Oxitec于巴西的实验室处理基因改造过的埃及斑蚊幼蛹。基因改造过的雄蚊与雌蚊交配后,将繁殖出发育不良的下一代,可减少蚊的数量。(路透社)

英国生物科技公司Oxitec为上述技术带来突破。Oxitec于2009至2010年之间于开曼群岛释放约300万只基因改造雄蚊,及后公布区内的蚊大减96%。同类的实验在巴西及巴拿马得出的结果同样令人鼓舞,令区内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减少逾九成。Oxitec最新的测试,仅数月就令巴西东南部城巿皮拉西卡巴的蚊子减少82%。

 

雌蚊与基因改造的雄蚊交配后诞下的后代,在能够再度繁殖之前就会衰亡。理论上这种技术可以遏止寨卡病毒、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有人质疑“跨代灭蚊”的做法可能导致彻底灭蚊,在生态及道德层面上后果严重。(路透社)

评论科学发展的专栏作家夸姆门(David Quammen)更提醒公众,蚊的其中一个“好处”,是限制了人类在热带雨林的活动范围。某些热带雨林内的“蚊患”严重,令人无法在内长期居住,反而阻止了城巿化的速度。夸姆门解释,如果过去约1万年的历史之中没有蚊“守护”热带雨林,不少在内栖息的物种或许早已消失。

 

有专家更以哲学角度批判彻底灭蚊的做法。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研究中心(Uehiro Centre for Practical Ethics)的皮尤(Jonathan Pugh)称:“有意见认为消灭整个物种有违道德。”更有人指出,受人类威胁的物种众多,如果某一物种威胁人类就要全面消灭实在说不过去。

“要在大范围的每一只雌蚊与基因改造过的雄蚊交配是相当困难的事,过去的尝试只在局部小范围地区内得出成功结果。”
霍克斯(英国格林尼治大学自然资源中心)

但亦有科学家指出,现时应用基因改造蚊的技术并不能完整地灭绝整个物种。英国格林尼治大学自然资源中心(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的霍克斯(Frances Hawkes)解释:“要大范围的每一只雌蚊与基因改造过的雄蚊交配,是相当困难的事,过去的尝试只在局部小范围地区内得出成功结果。”

 

科学家现时除了以“跨代灭蚊”方式对抗经蚊传播的传染病,更研究同样以基因改造技术令蚊无法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亦有研究人员与蚊患严重地区的居民开始合作,辨认蚊子分布的区域,制作“蚊种地图”。印尼已试行这种预防措施,期望有新疫症爆发时,防疫部门能作更准确的反应。

 

(BBC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