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贫穷病”藉蚊患扩散 世卫料年内400万人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于周四(28日)表示,寨卡病毒(Zika virus)已在美洲地区“爆炸性蔓延”,世卫将在周一(2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是否宣布其为公共卫生紧急事故。世卫预料将会有300-400万宗感染个案,又警告指,中国及其他有登革热的国家,应保持警觉同样可透过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进入国内。
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称,对寨卡病毒的警戒达极高级别,并对急促发展的情况表示高度关注。但现时最大问题是并无有效疫苗可对抗寨卡病毒,亦缺乏一个可快速确诊感染的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正就两者进行研究中。
巴西“小头症”升至6年前30倍 或与寨卡病毒有关
寨卡病毒透过伊蚊(Aedes genus)传播,病征类似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例如发烧、出疹及红眼。但有高达8成受感染者不会出现病征,令诊断相当困难,尤其是孕妇。
巴西卫生部门指寨卡病毒或是导致初生婴儿罹患“小头症”(microcephaly)的原因之一,当局相信是怀孕妇女被伊蚊叮咬后,将病毒传至胎儿。患病婴儿头部较正常细小,长大后头围少于42厘米。巴西现时有3893宗怀疑“小头症”个案,是2010年的30倍,重灾区伯南布哥州(Pernambuco)每百个初生婴儿便有1-2个是“小头症”患者,情况令人关注。虽然寨卡病毒未被证实会直接导致“小头症”,但陈冯富珍表示两者极高机会有关联。
巴西的疫情引起国际关注,今年夏天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奥运会成为焦点。国际奥委会表示,将与世卫及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并以一切方式确保运动员及到访旅客的健康。
寨卡是另一个伊波拉?应对方法大不同
有学者指世卫应从对抗伊波拉病毒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认为今次决策时必须“快狠准”,又指世卫及美国等先进国家在应对上措手不及,导致不必要的感染塞卡病例出现,实属不合情理。又批评指,当巴西、泛美卫生组织(PAHO)及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均反应快速时,世卫的步伐明显落后。
但今次爆发与伊波拉亦有相当的迥异之处。《卫报》分析指,寨卡病毒不如伊波拉般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及高致死率,伊波拉爆发时,国际间举足轻重的决策者着眼于以全球保安系统阻止其在国际间的传播,例如机场入境审查。而缺乏更长远的目光去改善爆发国如塞拉利昂及利比亚的卫生情况,并建立可持续卫生系统。不同的是,寨卡是一种“贫穷病”,正如流行于热带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热带疾病,较贫困的国家未有足够资源处理蚊患,而令寨卡病毒大规模传播。故当务之急是控制蚊患,减慢散播病毒的速度,而非伊波拉式的“国防级别”应对。
世卫变惊弓之鸟?不再各家自扫门前雪
换句话说,国际间不可将对伊波拉的应对手法“照办煮碗”,对抗寨卡需要更针对的手法。世卫应对伊波拉的连番失误备受抨击,令陈冯富珍在处理今次寨卡危机时更高调及迅速,宁做惊弓之鸟,亦不欲后知后觉。寨卡比伊波拉征状较温和,但因为病毒由蚊传播,故蔓延速度奇快。时至今日,美洲地区已有23个国家有感染个案。当伊波拉在发展中国家肆虐时,发达国家的观望态度令病毒更肆无忌惮,今天不只世卫,全球亦应摒除“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陋习。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