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新兄弟?】专访“冥王星杀手”:杀冥王星时不信有第九行星

撰文: 李骏生
出版:更新:

美国一份科研报告结论推断太阳系“第九行星”(Planet Nine)存在,领导研究的天文学家布朗(Michael E. Brown)正正有份论证冥王星并非太阳系行星的其中一员。布朗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指出,“杀死”冥王星之前,不相信“第九行星”存在。

现年50岁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布朗(图),撰写了名为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因而得了“冥王星杀手”之名。(路透社)

冥王星2006年遭降格为矮行星(dwarf planet)之后,50岁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布朗,撰写了名为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意译:我如何杀死冥王星:为何它注定要死)的书,得了“冥王星杀手”之名。布朗向《香港01》记者表示,自己“仅仅一年前才相信‘第九行星’存在”,冥王星降格之前,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今次发现,“No idea at all!”

冥王星发现于1930年,2006年降格为矮行星。(NASA)

冥王星发现于1930年,但随着布朗的团队于2005年发现距离太阳更远、名为厄里斯(Eris)的同级星体,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也告动摇,于翌年降格为矮行星,列为距离太阳约30个天文单位(即AU,每个天文单位定义为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外的古柏带的其中一员。

到2016年的今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团队推断“第九行星”的轨迹处于古柏带以外,布朗深知别人会认为自己疯狂。“众天文学家会说:‘又来?这班人疯了吧。’我也会。但为什么今次与别不同?因为我们找对了。”布朗知道今次的发现将受到众多质疑,因此提出“第九行星”诞生的假说,解释其身世之谜。

是次研究指出“第九行星”的运行轨迹与太阳的距离,介乎600到1200AU(约900亿到1800亿公里),比冥王星的平均39.5AU超出逾20倍。质疑的声音可能会提出,太阳的原行星盘(围绕着初生恒星的浓密气体)若去到那么远的位置,星尘及气体都十分稀薄,情况不利行星成形,更何况是体积有地球2至4倍、质量超过地球10倍的“第九行星”?

研究指出“第九行星”的运行轨迹与太阳的距离介乎600到1200AU,比冥王星的平均39.5AU超出逾20倍。科学家公布“第九行星”的构想图。(路透社)

但布朗有信心可以解释“第九行星”如何在诞生后“走”到那么远。研究团队提出,原本“第九行星”大约诞生于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附近,成为大型行星,但后来受到太阳系外掠过的大型星体的引力影响,运转轨迹渐渐外移,不过太阳系原行星盘的气体引力却又刚好足够阻止“第九行星”完全脱离太阳系。

这个构想听来好像十分巧妙,有为“第九行星”存在的假说“度身订造”之嫌。不过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专家利维森(Hal Levison)认为以上的情景并非不可能:“通常这个说法都是错的,但我今次十分雀跃。这次比掷公字更有趣。”

布朗的团队是次研究,基本上就是靠分析数据间接地推论“第九行星”存在。01记者问道,全球科学家如何能证实“第九行星”的存在,布朗解释:“各地的天文望远镜皆会开始搜索。”假如“第九行星”证实存在,最快何时会正式成为地球的“兄弟”,列入行星之列?“只待发现有收获。”布朗对“第九行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