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当清明的理想遇上政治文化的深层次矛盾

撰文: 齐鸣牟
出版:更新:

去年年底在国内大热的电视剧《琅琊榜》,5月16日起在翡翠台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琅琊榜》改编自海宴的同名网络小说,由山东影视摄制。据内地传媒报道,去年在互联网上的收看率达100亿人次。年初曾到上环区相熟的影碟舖买该剧的影碟,顺带查问一下老板销售量。老板咧嘴大笑说“好到不得了”!还认真地反问一句“究竟套剧有乜咁劲,咁好卖”?《琅琊榜》细腻的剧情为观众解开心底结,内容说到人们的心坎里,全剧更指向一个久已遗忘的政治理想。

《琅琊榜》去年在互联网上的收看率达100亿人次。(官方图片)

《琅琊榜》是一套“爱国”剧,不过它主张另一种的爱国论。剧中所展示的忠诚,没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包袱,超越了人治社会里忠君爱国的框框。统治者充满弱点、国家腐败、人心不顺。人民奋力保卫国家,包括去改善政治风气和习性。

还记得1989年吗?那年夏天,香港至少有100万人上街游行,去支持那个充满着盼望、走向开放的中国。挤满了人的英皇道和皇后大道东上没有喧嚣,在阳光下挥之不散的汗水味成为香港的集体回忆。那时候,那个美好、怀抱希望的中国久久留在香港人的心里,“爱国”两个字是一份浓烈而挥之不散的情绪,跟主权、政权、政党和统治阶层无关。当年驻足街头的年轻人,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80后、90后的父母。时至今日,相信当年的理想仍然存活在人民心中,历久不变。

1989年,大批学生在北京天安问广场静坐,表达对民主的诉求。(Getty Images)

思潮开放环境 人之所欲

时间无法回头,但1980年代的朝气,也同样活在中国大陆的观众心里。《琅琊榜》剧中人物就是放眼在那个思潮开放蓬勃、气象更新的国度,并向着那份政治上的盼望奋力前行。这是《琅琊榜》在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卖点。在这一点来看,中国大陆观众群的追求与香港人一直坚持的并无二致。

制作人在《琅琊榜》的片花中用了“当最深沉的筹谋遇上最清明的理想”这十五字,说明剧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虚拟世界。这是一个“谋士勤王”的故事,作者借用虚拟的中国历史言志。剧本主人翁林殊出生在南北朝梁国的贵族家庭,他姑姑林乐瑶(宸妃)是梁王的爱妃,母亲是梁王的胞妹晋阳公主,父亲大将军林燮是赤焰军主帅,主角林殊为赤焰军少帅。他自幼与梁王第七子萧景琰肝胆相照,成莫逆之交。两人皆仰慕梁王长子祈王萧景禹的才德及治国理念,决意追随,并以祈王在朝中开明清廉的作风为傲,好景不长。梁国在祈王的带领下正要走向励精图治,但父亲梁王生性猜疑、对受朝野上下一致好评的长子心生忌惮。

《琅琊榜》在中国大丰收,是因为它能够把藏在观众心底难以说清的议题挖出来,用虚拟及无伤大雅的手法使广大观众心神激荡,回味无穷。

梁王讨厌儿子的直率,视好友贤臣劝谏为权力威胁。奸佞权臣看破梁王的心态,于是设下圈套陷害祈王,指控他串通赤焰军及林殊一家谋逆叛变。结果,祈王被赐死,七万赤焰军及林氏一族被诛杀,连带为他们喊冤的声音都受牵累。

林殊背负着血海深仇。12年后,他成为江湖大帮派江左盟的宗主,并以江左盟宗主梅长苏的身分,重返梁国首都金陵去为赤焰军“平反”。全剧没有用太多画面去说明林殊的过去及其痛苦经历,大部分是透过对白去表达。电视剧以江左盟宗主梅长苏因树大招风,化名混入金陵城的情节开场,剧情发展集中在走进金陵城内的梅长苏如何利用谋士的身分去扭转政局,辅助在朝中毫无地位的靖王萧景琰为太子,并一步一步走向“复仇”之路。

西方追求民主的诉求由来已久。1789年法国议会代表签署了《网球厅宣誓》,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亦向世界表明,政治权利属于人民而非君主。(Getty Images)

全剧剧情表达了不同的角色人物,对匡扶国家走出腐败的心声。一众人物对国家政制改革深情款款的盼望,令人联想到“六四”前夕,1980年代末在大陆流行的纪录片《河殇》。《河殇》没有向当时的中国领导具体要求什么,也未有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提出什么纲领。在2016年的今天,或许我们会质疑当时仍然青嫩的观点,但当中渴望政治开放、改革的精神打动了一代人的心灵。这份期望国家更加进步、政治更加廉洁的心情,“砰嘭”一声忽然重现在30年后今日中国大陆的电视商业作品中,让内地老中青观众趋之若鹜。《琅琊榜》在中国大丰收,是因为它能够把藏在观众心底难以说清的议题挖出来,用虚拟及无伤大雅的手法使广大观众心神激荡,回味无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