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骗了你多久?考古学家揭:暴龙7个真实面目
老实说,你不认为《侏罗纪公园》主角不是四处仓皇逃亡的荷里活巨星——而是那只君临天下的暴龙吗?暴龙长久以来在流行文化占一大席位,由电影到玩具,由第一具暴龙骸骨出现后,便注定人类对暴龙永无止境的幻想。对于未知,对于恐龙,我们都有数不清的情意结,暴龙可谓是人类最熟悉的恐龙品种,种种的化石残骸刻划出牠一口惊人的利齿,还有常常被戏谑的一双小短手。但6600万年前在北美大陆横行无忌的暴龙,又是否一如想像?例如《侏罗纪公园》令不少人误以为,暴龙活在侏罗纪,但其实牠活在数百万年后的白垩纪。考古学家荷纳(David Honer)与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揭示7个人类长久以来对暴龙的误会。
1.贪玩成性
暴龙竟然会玩耍?但当然不是挖洞和玩飞盘,科学家发现在暴龙的猎物上,有深浅不一,似乎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造成的噬咬痕迹。也许暴龙会进行毫无目的,纯粹解闷的“娱乐活动”。在暴龙的觅食地点遗下的骸骨化石,来自猎物最多肉的身体部分,上面的裂痕与暴龙的觅食习惯吻合,暴龙的咬合力料达1.3万磅,堪称陆地动物中咬合力最强的物种。
2.身长羽毛
电影中常常将暴龙描绘成有干燥质感的巨兽,但其实不少种类的暴龙身上长有羽毛。例如帝龙(Dilong)和羽王龙(Yutyrannus)这两种来自中国的暴龙,一些与暴龙有近亲关系的恐龙亦有羽毛。
由于化石层成功保留的羽毛相当罕有,但科学家相信所有暴龙身上至少有部分羽毛,而羽王龙更是由头到脚趾都长满羽毛。
在其他较为孤立的地点中找到的猎物遗骸却是截然不同的风貌。大多是较少营养的部位,大部分是头部下方的球形骨头“枕骨髁”(Occipital condyles)。噬咬的痕迹与进食时完全不同,莫非暴龙亦会踢球?
3.长跑好手
现时已知的暴龙种类大约有30种,但科学家相信实际种类远远超越这个数宇,现时找到的化石和技术容许我们知道暴龙的年龄和性别、牠们所拥有的灵敏嗅觉。
考古学家正以暴龙骸骨为基本,努力复原暴龙的动作,发现暴龙原来是个长跑好手。
4.迷你暴龙
暴龙是古往今来体积最大的食肉动物,重5吨、13米长的体型令牠们在猎食时无往而不利。但原来某些种类的暴龙体型相当“迷你”。例如不少暴龙的祖先,来自中国的五彩冠龙(Guanlong)将尾巴计算在内亦只有2至3米长,但牠们不像100万年后出现的暴龙的后代。巨大的头和短小的手等有趣特征,并没有在这些冠龙身上出现。牠们细小的身形令捕猎生涯徒增难度,有时甚至会成为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的食物。
5.穿山过海
一些最古旧的暴龙化石均是在英国和中国发现,但在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地区也发现到牠们的踪迹。远在巴西及澳大利亚等地亦有骸骨样本,显示牠们分布遍布全球。尤其在白垩纪后期,暴龙交错地在北美洲和亚洲出现,显示牠们曾经在大陆之间迁徙,更有证据指出牠们曾多次利用处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位置曾出现的一处陆地横越大陆。
6.嗜食腐肉
暴龙嗜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意想不到的是,牠并不如电影描写那般擅长猎食,牠的眼睛小而且动态视力相对较弱,而且手部过短,并不利于捕猎。为了填饱肚子,牠同时肩负地球清扫者重任,除了捕猎外,死尸腐肉通通放入口。科学家发现暴龙的嗅叶(Olfactory lobes)体积非比寻常,代表暴龙对于腐烂尸体的气味非常敏感,显示暴龙亦是食腐动物。
7.同族互噬
不止草食性恐龙会成为暴龙的盘中餐,暴龙饿的时候甚至会同类相食,堪称恐龙界的“Hannibal”。暴龙是当时的生态环境中少数的巨型肉食动物,故科学家相对容易从化石的噬咬痕迹中确认是否曾遭暴龙袭击撕咬。不少暴龙的头骨有损伤,显示曾遭暴龙的利齿攻击。但暴龙之间的战斗很少会导致直接死亡。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