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基因单一难敌真菌 再度面临绝种

撰文: 黄家欣 高紫恩
出版:更新:

鲜艳的黄色外表,鲜甜的味道,营养十足又易于保存,内外兼备的完美水果──香蕉,受“香蕉癌症”之称的黄叶病威胁,面临绝种危机。香蕉的完美是其吸引之处,也是其致命原因:人类为了确保质素,以无性繁殖方式种植香蕉,但当出现如黄叶病这些难以抵抗的真菌时,便不能透过演化应对。

(Getty Images)

香蕉营养价值高,存放时间长,食用方便,撕皮吃掉不会有太多汁液弄脏双手,是水果当中的人气王。不过,这外表看来强势的水果,其实不堪一击。

美国非牟利机构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出版的期刊《PLOS病原体》刊登研究报告,指新型黄叶病──“黄叶病热带第4型”(Tropical Race 4,TR4)过去十多年只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出现,但2013年起,TR4开始蔓延到南亚、中东、非洲及澳大利亚等,并急速扩散,反映现行的隔离措施及全球通报机制无助阻止TR4肆虐。

关注黄叶组织Panana Disease在Twitter上分享受TR4影响的香蕉根部。(Twitter图片)

黄叶病有多种类型,这种病主要是通过香蕉树的根部进入树的中心,令蕉树内部发黑及枯萎,无法传送水分及养分,蕉叶发黄,长出的香蕉非常细小,甚至不能结果,最后整棵树死亡。黄叶病无药可医,而且容易传染,透过水分及残留在机器或鞋子的泥土,便会散播,即使一棵树死后,黄叶病的真菌孢子可留在土地里数十年,期间若有新树长出,而环境合适,孢子便可继续生长。若一棵香蕉树受感染,两、三年内便可令蕉园内所有蕉树也枯萎。

人类总是重复犯错:单一作物逼死香蕉

现时99%食用香蕉均属华蕉(Cavendish),又称香芽蕉。华蕉对TR4毫无抵抗力,因此TR4又被称为“香蕉癌症”。虽然TR4仍未蔓延到出产全球五分之三香蕉的拉丁美洲,但专家认为,由于TR4传播容易,预视将来也会传到这块香蕉的最后乐土。

华蕉是小果野蕉的一种,现时市场上售卖的香蕉均属华蕉。华蕉与其他由人类培植的香蕉一样,没有核,花朵也不能透过花粉传播繁殖,种植方式是将吸芽分株,因此它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相同。面对如TR4的真菌或疾病时,华蕉无法靠DNA变化而存活过来,全球香蕉业界可谓坐以待毙。

讽刺的是,这不是人类第一次经历香蕉绝种,即使经历一次重大损失后,香蕉业界的操作也没改变。上世纪60年代,黄叶病1型便令大麦克(Gros Michel)绝种;据估计,当时全球因大麦克绝种所造成的损失达23亿美元,相当于现时的182亿美元。专家认为黄叶病源自东南亚,佛罗里达大学病理学植物教授普勒茨(Randy Ploetz)则相信是来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真菌,包括黄叶病,自古以来便与野生蕉共存,透过不断进化,野生蕉能抵抗黄叶病,但由人类培植的大麦克却不能。当黄叶病1型传到南美,大麦克便全军覆没。

(Getty Images)

由于市场对香蕉需求强劲,商家开始大量种植华蕉以取代大麦克,虽然华蕉味道较大麦克差,保存时间也不及大麦克,但可抵抗黄叶病1型。然而,当1980年代商家到马来西亚大量种植华蕉时,黄叶病在马来西亚已经进化至“所向披靡”,结果华蕉也被新型黄叶病打败。有研究人员尝试再寻找替代品,培植出名为“金手指”(Goldfinger)的肥短型香蕉,但与华蕉味道差异极大,成熟期需时很长,而且难保这种香蕉不会再受其他类型的黄叶病侵扰。

虽然TR4是来自大自然的真菌,不是蕉商制造出来,但却是他们的种植模式导致今时今日的状况。天然种植模式不利短期利润,因为基因不同,农作物会有差异和缺陷。要种出一定产量、质素稳定的农作物以增加利润,不少商家会采取单一作物(monoculture)方式耕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亦令商家放弃原本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只专注种植需求较大的农作物。

单一作物是现代工业型农业广泛使用的耕种模式,指在一块农田或一个农业系统中,连续多年只种植单一种农作物、植物或饲养一种牲畜品种。单一作物时,农民只需集中应对同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要求及其他问题,可以最低成本大幅提高产量及收成。不过,持续栽种同一种农作物,该农作物较难适应天然环境,增强害虫及疾病的威力,当农作物受同一病原体感染,便会严重影响收成。

专栏作家克佩尔(Dan Koeppei)指,解决华蕉绝种的方法,是令农作物多样化。(克佩尔提供)

百年来 九成农作物消失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资料,自20世纪初至今,九成农作物品种及半数种类的家禽,已经从农场消失。FAO分析,这种农业生物多样性(agrobiodiversity)减少情况的成因很多,当中包括人口急剧增长令粮食需求增加,以及对天然资源的竞争加剧,农民除了改善农业技术以增加收成,亦开始采纳单一作物模式,种植的农作物及饲养家禽和鱼类的种类大幅减少。

FAO提倡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指这能令农业系统更加稳定及提高可持续性,农民种植不同种类农产品,即使个别品种收成不理想,或者外销价格不理想时,仍有其他产品可帮补,维持生计。学者近年亦开始质疑单一作物更赚钱的说法,认为中型规模的有机农田,较工业型农田利润更高,因为中型规模农田种植不同植物,有相辅相成之效。

不少专家指,若不改变单一作物的种植及养殖模式,未来食品种类会越来越少,类似香蕉绝种的情况只会不断发生。单一作物扼杀了农作物的多样性,进而扼杀我们的味觉。

虽然各界早已点出问题的症结,但业界应对的态度相对消极,只是一味寻求可以代替华蕉的香蕉,同时被动地尝试阻止黄叶病蔓延。可见,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守旧,欠缺创意。

同样,作为消费者也有责任去促进农业多样性。在全球化及企业霸权下,大型品牌的产品随处可见,例如常见的香蕉品牌地扪(Del Monte)和都乐(Dole),或者其他著名食物品牌,在超市总是放在当眼的位置。环保人士建议消费者,不要只贪方便,要多花心思去了解产品及生产商的背景。

(Getty Imag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