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辈到铁腕总统 普京的“五大战役”(上)
俄罗斯3月18日举行的2018总统大选已经开始点票,若无候选人获得过半的选票,则将于三周后举行第二轮。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不会有第二轮投票的,更没人能对普京的连任构成威胁。经过18年总理-总统-总理-总统的执政,普京早已和克林姆林宫之主划上了等号——而这是有其原因的。
普京是从1999年以总理之位接手俄罗斯的,那时的“北方巨熊”已经在1991年的苏联解体后经历了10年的动荡。在那被称为“美利坚盛世(Pax Americana)”的10年间,华盛顿以能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要胁俄罗斯开放资源,北约组织(NATO)毫无遮掩地将以前华沙条约国纳入帐下,甚至连日本都要求俄罗斯放弃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
回望当年叶利钦总统(Boris Yeltsin)与克林顿(Bill Clinton)等欧美领导人勾肩搭背,在1995年访问美国时大醉酩酊的样子,今天的多数俄罗斯人只会感受到被人当傻子一般看待的耻辱——任何真正值得夸赞的成绩,都是在经历难关后方才取得:从当年的窘境走到今天,普京扛下了5场硬仗。
决战车臣:奠定执政地位
早在普京上任之前,他即将面对的第一场硬仗便已在酝酿。苏联解体之后,“历史终结论”成为了国际舆论的主流。苏联和其所代表的社会主义被视作被历史抛弃的糟粕,连带着的是俄罗斯历史、文化与情感基础的坍塌。在那波浪潮下,俄罗斯周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走上了“去俄罗斯化”的浪潮,那些尚未独立的地区也酝酿著骚动。
美国作为刚刚从冷战中获胜的一方,面对这个已被打趴在地的对头,显然还想补上最后一刀。这时,车臣这个位居高加索腹地、且有大批非俄罗斯族人口的地区,自然成了很好的落刀点,切断了车臣,也就切断了俄罗斯借高加索通往中东的通道。
当时的车臣实际上已与独立无异。领袖杜达耶夫(Dzhokhar Dudayev)在1990年代初的去俄罗斯化措施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令当地俄罗斯人大为不满。车臣与俄罗斯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而当杜达耶夫展开“种族大清洗”,消除所有境内的非车臣人以及“车臣人的叛徒”,屠杀俄罗斯人时,叶利钦政府终于发起了第一次车臣战争,最终却以惨败收场。
胜利的车臣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当地局势,车臣各武装势力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也更加肆意妄为,乃至泛滥到车臣以外的地区。自1996年11月开始,俄罗斯塔吉斯坦和莫斯科等地遭遇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普遍被认为是车臣武装分子所为;1997年12月,车臣武装分子在哈塔卜(Ibn al-Khattab)的带领下,开始率部攻击俄罗斯军方基地、军人、员警;1999年8月,哈塔卜再率2000余人从车臣入侵邻近的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并宣称在达吉斯坦发起“圣战”,扬言清除所有异教徒。这次他们做过线了——这时的普京,刚刚被叶利钦确定为接班人。
这位元名不见经传的新总理,先是当着记者和摄像机的面,直言“车臣叛军是畜生,不配活在世上”,随后立刻空军先行、陆军跟进,在12月初便已经开始针对车臣首府发起最关键的格罗兹尼战役。数月后,已经正式成为总统的普京在2000年5月对车臣实施了直接管治。在那段时日里,俄罗斯军队一改几年前第一次车臣战争时的羸弱,以毫不留情地方式对车臣进行了近乎血腥的镇压。
对此,不仅车臣的核心武装力量被一举打垮,只能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以游击战略进行小规模反抗,便是乐于见得车臣大乱、俄罗斯被切断前往中东通道的欧美各国,也惊愕不已,只得指责俄罗斯“种族清洗”、“反人道主义”。
从那时起,普京冷血残酷的形象便在欧美舆论中定格了。也正是从那时起,普京从1999年8月刚被任命为总理时31%的民调满意度,在短短3个月内骤升至的11月的80%,奠定了自己的根基。
再战高加索:格鲁吉亚
眼看着车臣问题就那样沉寂,俄罗斯的对手们肯定不会满意。也就是在这样的暗中对峙下,普京的第二场战役打响了,地点仍然是俄罗斯通往中东的必经走廊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
苏联的解体让东欧中亚的前华沙条约国和新独立国家摆脱了莫斯科的束缚,各自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去俄罗斯化”进程。对此,欧美自然是喜闻乐见的,这些国家也挨个成为了北约和欧盟争取的对象。自1994年北约创办“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拉拢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加盟国开始,北约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交流就逐渐密切。
或许是觉得进展不够快,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爆发了“玫瑰革命”,该国亲美的反对派在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带领下成功发起一系列示威活动,最终令原总统于第二年1月下台。在之后的几年间,格鲁吉亚逐渐调整政策,一面转向西方,试图加入北约,另一面打压国内亲俄人士,尤其是针对实际独立的亲俄南奥塞梯地区。而当2008北约峰会承诺“迟早会同意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之后,萨卡什维利认为有北约撑腰,便于当年8月向南奥塞梯地区发起了武装攻击。
没想到的是,一直对情形保持关注,并多次谴责萨卡什维利政府迫害南奥塞梯的俄罗斯普京当局,很快就于2008年8月8日那天加入了战斗。不仅将格鲁吉亚军队推出南奥塞梯,更占领格鲁吉亚所有重要设施和枢纽。
面对萨卡什维利的呼救,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Nicolas Sarkozy)与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于8月9日共同宣布,将派出联合代表团就停火同各方斡旋;北约发表秘书长则声明,“严重关切”局势、“密切注视”后续发展。理所当然的,没有盼来任何援助的格鲁吉亚只能在当月16日与俄罗斯签订了停火协定。
东乌:被冻结的冲突
而自2014年开始延续至今日的乌克兰东部、南部冲突,几乎是又一个格鲁吉亚战争的翻版。只不过这次格鲁吉亚换成了乌克兰,而南奥塞梯换成了克里米亚。
先是2013年底,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决定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贸协议,强化和俄罗斯关系。反对派随之发起大规模示威,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办大选。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国会革职亚努科维奇。但是素来更认同俄罗斯的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则无法接受首都基辅发生的事,尤其是南部的克里米亚。
到了2月27日,已经有多个克里米亚组织表示不支援基辅的决定,各地爆发亲俄罗斯示威游行,同日,克里米亚阿克肖诺夫(Sergey Aksyonov)政府成立。这时,俄罗斯议会迅速批准普京使用武力,出兵帮助阿克肖诺夫稳定局势。刚刚取代阿努克维奇成为总统的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则宣布乌克兰武装力量进入完全备战状态。
可是,乌克兰驻扎在克里米亚的海、空、陆部队则在接下来的3天内接连倒戈,效忠阿克肖诺夫。克里米亚议会更是快刀斩乱麻地以78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的结果同意成为俄罗斯一部分,并决定于16日举行公民投票。在短短一周内,克里米亚的局势演变到了考验俄罗斯和北约的时刻,双方同时在克里米亚或附近地区增派军队,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俄军迅速集结的22,000人军队,以及大规模出动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尽管波罗申科一副大义凌然要与普京决斗的姿态,但他背后的欧美最终还是认为乌克兰不值得自己与俄罗斯动真格。
翌日,克里米亚全民公投结果97.47%支持独立,2.53%反对,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当俄军军队穿行过塞瓦斯托波尔市街头,克里米亚人沿路欢庆,以迎王师。3月18日,普京、阿克肖诺夫、塞瓦斯托波尔市市长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从那时起,不管是将之称作“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也好,“俄罗斯野蛮吞并克里米亚”也罢,这块黑海的瑰宝,就这样滴血未溅地成了普京的囊中之物。在那之后欧美能做的,也只剩下于3月24日将俄罗斯从八国组织(G8)中踢出,变为今天的G7。
受到克里米亚的鼓舞,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大量亲俄人士也和亲西方政府展开了持续至今日的冲突。在经历了最初一年多的动乱后,随著明斯克停火协约的签订和再次修正,东乌地区在过去两年间虽然每个月都有导致约20人伤亡的冲突,但已经处于实际独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