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趟闹市森林浴 香港是时候检讨宁静政策还市民“静”土
香港人每天营营役役,还得包容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噪音。要寻找一处宁静的环境好好休息一下也不是一件易事。近年欧美等地流行一种森林浴的保健活动,据知可以为都市人带来一定的身心宁静。《香港01》记者于是找来本港第一位森林浴导师带我们走一趟,看看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九月下旬某个周日下午,经过早上的大骤雨后,烈日当空,天气也变得闷热起来。记者乘坐地铁来到石硖尾站,再步行约5分钟,大汗淋漓的走到石硖尾山山脚的集合地点,森林浴导师Jasmine Nunns早在那里等候。之后,我们一行四人便起步往山顶方向进发。
森林浴于1982 年由日本林业厅所创,主要目的是让人远离城市各种污染,包括噪音,并透过放慢身心用五官感受大自然,概念来自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修行方式,其后成为一项全国重要的养生保健活动。日本政府当年有见全国九成三人口在城市生活,决定对森林浴的功效展开研究,过去十年便投放了逾1,000万美元,有些日企更将之纳入员工健康计划一部分。Jasmine 介绍,她安排的森林浴活动一般约3小时,步行距离大概只有800米,今次活动亦因采访而有所调整。
从战兢走到平静
“森林”一词感觉很遥远,在香港哪里寻?石硖尾山是闹市中的隐世小山,邻近港铁站,距离深水埗和太子也不远。由山的外围一路走来,途人已经少得出奇。由山脚走到山顶大概只需15 分钟,路不算难走。谁知一起步,Jasmine 就提醒我们在山上或会有流浪狗、蜜蜂和蛇等昆虫动物出没,顿时令惧怕狗只的记者大吃一惊,只好战战兢兢跟在后面走,还不时得要向后回望生怕有狗只跟上。不一会,我们就离开了石屎路,沿着一条隐世小径来到一处小平地。
导师着我们放下随身物品后,指导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用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来感受。原来,当闭上眼睛,感官会立刻放大起来:风吹过身躯的轻抚,阳光照落到皮肤上的温暖,就连空气也仿佛可以透过舌头来品尝,这些感觉都是平常没有细致地去感受的。除了触觉,听觉也变得灵敏,可以注意到附近的声音,如来自飞机、汽车、风、流水、小童嬉戏和落叶等声音,原本看似极奇宁静的环境,背景的声音原来也多达至少十种。我们又顺从导师的指示,尝试找出令自己愉悦的声音,才发现环境中的风声和流水声是如此令人放松,似是有种安抚心情和释怀的作用。
沿小路继续走,Jasmine 故意把脚步放得极慢,或许就是这种刻意的举动,令我们转向留心细看四周环境,记者此刻方发现,附近的城市景象几乎全都被花草树木所掩盖,令人丝毫不觉它们置身于闹市之中。我们走到另一处的空地上安坐,彼此分享了一些对活动的看法和感受,记者觉得,花一些时间感受大自然,过程中原有的忧惧也会渐渐消失殆尽,闷热感也因乘凉树荫下一扫而空。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其中一个活动导师指示我们去找附近的一棵树“倾谈”,予人疯癫之感。不过,Jasmine 由始至终强调所有活动都是自愿性质,加上活动前参加者已获告知森林浴除了联系大自然,也志在重新联系自身和他人,故花时间和自己相处一下这种感觉也颇特别。
宁静给予沉思空间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Jasmine 说,她的童年在离岛的村庄度过,自小就经常爬树、挖蚯蚓,又在村落间采摘草莓等生果,对动物和大自然充满热情;长大后从事多年动物福利及环境保育等慈善工作,近年在美国取得森林浴导师认证后,成为本港首位相关导师,并创办森林浴活动机构Kembali (印尼文“回归”的意思)。记者问Jasmine,参加森林浴的人抱着什么期望呢?她说,参加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纪,各人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多数人希望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系,也有可能是享受它所带来的宁静,Jasmine说:“有研究指我们每天思考约5万到7万次,当中有不少是重复的。”在森林等自然环境里步行,可以令我们放下这些繁多的思考,让心灵达到相对宁静的状态。
同行友人Kanice 说,她一向喜欢宁静的环境,曾经有段时间在外国生活,住所附近就只有坟场,晚上区内很少人出入,静得耳边也听到嗡嗡声,但宁静的环境让她有更多静思的空间,“好难得在香港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远离城市嘈吵的声音。这次体验不止是感受宁静,还好像跟自己的心灵沟通,放松心情。”我们再往山顶前进,转到另一处满布青苔的空地上,享用Jasmine 为我们即场煮沸的热茶及果仁,她说此茶有纾缓喉咙及定神的功效。Jasmine 认为,生活在香港这样压迫的环境,容易因城市、工作等种种压力,令感觉变得不再敏锐,有些人或会选择透过酒精和药物去麻醉自己,造成我们与自身、他人以及大自然环境间的巨大分离。
森林浴的基础原理,是透过开放各种感官来联系大自然。她解释:“前提简单但深邃,花时间享受大自然,令我们和大自然、世界重新建立关系,发展出一种归属感,同时也是倾向对自身的关注。”基于这个原因,步行提供了有别于行山的体验,也使参与其中的人采取全新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大家闲聊一番后,不知不觉已到活动尾声。下山时分,太阳也随之下山,气温明显下降不少。行程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均感到有点筋竭力疲,甚至有点脚震,但不约而同感到无比放松。朋友Katy 事后说,虽然不认为石硖尾山就是“森林”,而且那里有不同的声音,不算是完全宁静,但两个多小时置身在花草树木之中,远离日常生活,她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活动后当晚各人都睡得很好,可见大自然的环境的确有种让人身心平静的效果。
当晚,记者十分回味这趟宁静之旅,因为它让我真正享受到一种宁静的环境和柔和的状态。但令我困扰的,是生活在繁忙又高压的香港,除了这片森林外,又可以在哪里感受到片刻的宁静?苦思良久,日常除了声音不绝的办公室、人声夹杂的巴士,回家后还是受到家里和邻居的噪音滋扰。绝望之中,记者还是依旧将耳塞带好以便进入梦乡,期待梦见那片令人愉悦的宁静乐土。
森林以外无静土?
研究显示,森林浴可降低压力贺尔蒙水平,有助改善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儿童专注力。远离闹市除了带来片刻宁静,森林浴之所以有治疗之效,其中一个原因是植物释放的芬多精(Phytoncide)有助增强免疫力及降血压;也有研究指,长期病患者及术后康复者吸收这种有机化合物后,有助加速他们康复的进度。
不过,想享有类似效果也不一定要玩森林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自去年开始,发起“公园处方日”(Park Prescriptions Day,Park Rx)的全国社区健康项目,鼓励市民多到种满植物的公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和促进健康。项目顾问Robert Zarr 医生认为,公园是一种被医生忽视的资源,他解释:“(一般而言)我们会用直接吃药的方法,或者建议病人去找专科医生。但实际上,很多病症都与生活方式有关。”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在进行类似的推广和研究。
在人烟稠密的香港,空气污染、光污染及噪音问题相当严重,但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2013 年一项相关研究报告却显示,相比多受道路噪音困扰的欧美等地,香港所受的噪音来源更多,包括建筑工程、铁路、航空交通、商业活动及邻舍环境等,但香港人对噪音和睡眠受噪音干扰的反应,竟较其他发达经济体系的居民温和。部分委员认为,这可能是香港人已适应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对噪音问题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首席研究员兼中文大学的林健枝教授则指,有关研究并无证据证明人会对噪音习以为常,但显示噪音暴露量增加会加快人的心率及延长觉醒的时间。香港早已制定《噪音管制条例》,然而从不少国家的经验看来,香港政府还是有不少地方急需改善,包括加快进行对环境噪音的相关研究、教育民众和改善社区规划等;至于香港人亦可参考外国例子,透过到公园或享受森林浴等,不时亲亲大自然以促进身心健康。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