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瞭望台】革新法国外交的一场实验 马克龙现实一面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即将出访中东欧五国,继续推销他的改革欧盟大计,希望打破中东欧国家对欧盟改革的偏见,把他们容纳到改革阵营。
马克龙在刚过去的周日(8月20日)迎来执政百日,上任以来他的工作以外交为主,内政反而较少顾及,民望已下滑至36%,“欧洲金童”的光环褪色。他在选举时积累的政治资本,还剩多少可以拿来推动自己信誓旦旦实现的“革命”?
马克龙现时的低民望,不应让外界忽略他在外交上的实验。作为曾任投资银行高层的经济学家,马克龙强项显然在于宏观经济与欧洲融合等问题上,而他在外交上经验不足,在大选时已招人话柄。
不过,他上台后逐渐找出自身的外交方向, 细心经营全球领袖地位,实践传统法国外交目标。他的外交取向与往日戴高乐、密特朗等人无甚分别,但加入了适合21世纪世界的手段,或许可为法国带来更多国际影响力。
马克龙去年竞选期间,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简称IISS)有份就国防政策向马克龙作建议。IISS主席埃斯堡(Francois Heisbourg)在法国大选结束后向政治新闻网《POLITICO》表示:“以我理解,他(马克龙)对外交没有任何强烈情感,他还未就中国及俄罗斯发表过任何表态,他甚至还未将自己定性为价值主导或现实政治主导的总统。”埃斯堡更指马克龙在外交上上只有“低层次的知识”。
马克龙在外交上的“白纸”状态,反映在他的竞选活动之中。在竞选期间,他一直强调重建欧盟,第一步就是让法国经济重拾活力,缩小政府规模等愿景,少有谈及欧洲以外的外交政策。当然这与法国人主要关心经济问题有关。不过严格来说,外交才是法国总统的“正职”,因此有人质疑马克龙低估了自己一旦成为总统,外交、国防等政策将会占用的时间。
新总统频频外交上频频取分
幸好法国新总统的学习能力相当不错,迅速驾驭外交场合,迄今的表现甚少可挑剔之处。他甫上任就与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见面,然后到马里探望驻外部队,又在巴黎迎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及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J. Trump),不足3个月内在外交场上动作频频,对着两位不为自由派所喜的外国领袖,他更以强硬姿态应对,赢尽分数。他出现于各个多边外交场合,包括北约及G-20峰会,所到之处全是镜头焦点所在,风头一时无两,大大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形象。
相比一连串对外的“取分场合”,马克龙的外交方向也渐见眉目。他自言在外交上拥抱“戴高乐-密特朗传统”(Gaullo-Mitterrand Tradition),现任国防部长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则是由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政府过渡而来,维持了外交的延续性。
马克龙没有如外界对他套上的“自由派”的标签那样,迎合舆论对人权、“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等追求。相反,他在外交上采取一种更接近中间偏右的取态,强调法国利益为主。法国利益是甚么,马克龙又要保护甚么呢?
法国外交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按“戴高乐-密特朗传统”,法国外交政策非常珍视自己在外交路线上的独立,即既不亲英美,又不亲俄亲德,而是用核武国的身份及优势,再加上推广从革命先贤继承下来的立国理念,在外交上开拓自己的道路,能以自己的决策影响世界大局。戴高乐在1964年说过:“因为这是法国,所以必定要带出一套全球策略”。马克龙表示要拥抱“戴高乐-密特朗传统”,附带的责任可谓相当重大。
多位前任总统的各种缺失,使得法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减退,在路线上逐渐变得孤立。但戴高乐传承下来的疑美倾向,在特朗普掌管白宫的今日,正好让马克龙大肆利用来增加法国在外交上的影响力。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之际,马克龙就罕有地以法国总统身份,用英语拍短片还击,获网民一致赞赏;在7月初举行的G-20峰会,美国继续独自反对《巴黎协定》,但特朗普之后访问巴黎时,却私下向马克龙暗示美国的立场可能会转变。
若美国最终调整立场,功劳很可能归于马克龙当时公关手段所制造出来的民气,及紧随其后的外交努力。在疑美的同时,法国保持着与美国不同程度的合作,马克龙邀请特朗普到巴黎出席法国国庆活动,更表示在双边会谈中建立了友谊,在公开场合的反击的同时也留了一条合作道路。
马克龙在外交上另一与戴高乐相似之处是对俄罗斯的态度。法国虽然一直是广义西方的重要一员,但法国领袖也多有与俄国战略合作的思维,唯独戴高乐坚决反俄。马克龙在普京访问法国期间,当着对方的面指俄罗斯亲政府媒体《今日俄罗斯》(RT)及《卫星通讯社》(Sputnik)是针对他竞选活动的“影响及宣传机关”。
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 Po)国际关系教授拉伊迪(Zaki Laidi)形容,这是自戴高乐以来,首位法国总统那么公开地抗衡俄罗斯。不过拉伊迪亦分析,对马克龙来说,建立双边关系前,需要先把意见不合的地方讲出来,确立两国的权力结构。在国庆日的音乐会中,马克龙邀请了普京的亲密朋友,世界著名指挥家格吉耶夫(Valery Gergiev)担任首席指挥。
对特朗普与普京软硬兼施,让外界看到马克龙在外交上的弹性。另外,马克龙两次出访西非国家马里,目的除了反恐外,还有保持法国想像中的势力范围,秉承法国的历史传统,背后的历史原因不单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
戴高乐在二战时能领导自由法国复国,全因殖民地对他全力支持,才可在法西斯横行期间维持下去。这些主要位于西非的殖民地对法国来说,是证明法国不单是欧洲一员,而是在欧洲大陆上有着特殊地位。研究非洲对法国外交关系影响的匈牙利中欧大学教授瓦尔施(Christopher Walsch)认为,西非对法国的独立外交路线有着特殊地位,他们认同法国价值普及性。
瓦尔施更指非洲一众前法国殖民地无论离法国本土多远,都认为自己是法兰西帝国的一部份。正因如此,马克龙以非洲为自己在欧洲外第一个出访的地方,象征着法国有能力在世界其他地方展示自己的力量,继承着“戴高乐-密特朗传统”。
以多边合作实践法国传统外交目标
戴高乐与密特朗二人掌权时皆属冷战年代,时移世易,在传统外交大方向不变下,马克龙的外交战略在手段上需要调整。从马克龙上任以来的举动来看,他在发展法国影响力的同时,亦着重利用国际组织来达到目的。法国新总统对欧盟的重视人尽皆知,他任命了多名懂德语的内阁成员,希望能与德国加强沟通。马克龙自己亦从选前开始向默克尔推销自己的复兴欧盟大计。
马克龙在非洲施展类似手段,尝试解决法国及欧洲面对的问题。他在7月初重启“萨赫尔G5”(Sahel G5)峰会,联合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布基纳法索及尼日尔 5国的力量,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及难民问题,并表明法国会向5国军队提供协助。马克龙还推动欧盟与联合国协助“萨赫尔G5”上,法国向联合国安理会申请派出10,000名维和部队到这些非洲国家,欧盟则拨出5,000万欧元(约4.5亿港元)支援。法国虽然在名义上未牵头,但扮演着各组织间最重要的牵线角色,领导地位明显。
马克龙自称中间派,他的胜选无疑为西方世界带来一股新气象。最令法国人感到欣喜的或许是,马克龙在继承传统外交目标时,也在手法上革新,摒弃了过往法国独立外交对单方面行动的执迷,利用多方合作平台来加速实现国家的外交目标。利用现实情况走最现实的棋,与马克龙在硕士毕业论文所研究的马基维利思想吻合。从马克龙上台之后的举动来看,他的外交履历一片空白,反而带来了一定灵活性。只是,马克龙未来的真正战场却不在外交,如果他无法推行将于9月表决的劳工法改革等重要国内法案,连月来的外交努力恐将论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