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山记|深入大东山烂头营石屋 参观“魔法阵”撞破树蛙传宗接代
行过大东山很多次,一直对烂头营的石屋十分好奇,很希望入去参观一下。适逢坊间有导赏团,可以进入经复修后的守营人石屋,所以记者就报名参加。守营人小屋两房一厅,设开放式厨房,有干净厕所。与外面一片白茫茫的湿冷相比,石屋小而温暖,很有安全感。这次旅程十分有趣,还到访怀疑是百年前的采石建屋之地,其中一块石面被刻上“魔法阵”,而且亲眼看到树蛙交配,周围都是牠们的卵泡。
《01山记》是记者上山采访或行山后,以第一身写下旅程上的所见所闻。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在2022年获大屿山保育基金的1250万元资助,开展重塑烂头营计划。他们与烂头营居民协会合作,修复了守营人石屋。香港行迹最近与中大建筑学院合办导赏团,带人上山参观守营人石屋,探索烂头营的历史,并学习无痕山林的知识。相信很多山友都渴望入大东山石屋一看,所以反应踊跃,头两团极速爆满,我也迟了一步,无法报名。之后,他们开办第三团,我终于成功报名,在过去周日成行。
大东山烂头营石屋群已有100年历史。上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南传教时,在高地建立避暑营地。据纪录,烂头营的土地在1924年12月底拍卖,首批小屋在1925年夏季落成。今次我就跟随香港行迹的James入去守营人小屋参观,一厅两房,其中一间房设了两张高架床,可供4人借宿,另一间房就很别致,有一张床及木书台,配上淡黄的灯光,甚有气氛。小屋内有新净的厕所,但不方便供访客使用。
小屋的窗及门等都是新的,据相关人士透露,这次复修所用的大型建筑物料都由直升机吊运上来,运输成本极高。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则是人力揹上来的。此外,团队研究发现,根据墙身痕迹,守营人小屋经过两次扩建,首先建了厅的范围,之后再建两间房。小屋的天花没有灯,但有几个铁勾,James解释那些铁勾是用来挂油灯的。
团队研究估计,以前兴建石屋的石材都是就地取材,在山上所取的。James带领参加者到一处山坡,怀疑石材就是从那里的大石开采的。其中有块大石相信其顶部被用来做建筑材料,如今只余矮矮的平面,而平面上则留在“魔法阵”般的石刻。James表示有人认为魔法阵是指示方向,但其中心有小洞,可以竖立柱体,所以亦可能是日晷。
这天天气一般,烂头营置身云雾之中,能见度低,洒着雨粉,时而强风,所以James不带大家落去被称为“天池”的游泳池。烂头营上合共22间石屋,其中19间有号码,另外3间就是守营人小屋、饭堂及佣人小屋。James带大家去到饭堂石屋外逛个圈,外墙贴了一张烂头营有限公司的商业登记证。James表示听闻烂头营居民协会有道名菜,就是用中式砂锅盛载的芝士火锅,他都很希望试一试。
另一个有趣景点跟生物有关,守营人小屋外出现大量白泡,有的在墙上,有的在地上,亦有的在树上。有同行人士表示,这些斑腿泛树蛙的卵泡。临离开前,大家发现有一对树蛙在屋外交配,一上一下,双脚撑下撑下,中间则是一堆卵泡。虽然大家排住队为两蛙拍照,但牠们都相当投入,没有理会我们这些好奇的人类。
James喜欢研究历史,经常上山寻找不同的遗迹,而他本身是一位山艺教练,所以他亦在导赏团中分享无痕山林的概念,希望做好烂头营访客教育,让行山人士好好保护这些石屋。他表示石屋屋顶很脆弱,游人请勿爬上屋顶。他亦表示石屋是私人地方,可能有人在内居住,请行山人士别在屋外喧哗扰人。
James感叹很多城市人都不懂跟山相处,要在山上玩得安全又开心,一定要跟住山的“脾气”走。他举了个例子,当日天气一般,而且预测傍晚天气转坏,所以James就缩短行程,迁就山的“脾气”,提早落山。行山不能夹硬,跟山斗气,受苦受难的肯定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类。
与山相处之道便是山艺,他认为山艺分为三大范畴:态度、技能及知识,而态度是最重要的。技能及知识可以慢慢累积,但态度一开始就要正确。他说:“愈上得山多的人态度愈差,觉得自己好打得。”面对大自然,总要心存敬畏,就算行得多,都不要轻视及夹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