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公社】德甲搓完场风波 球迷怨愤跟香港如此相近
贺芬咸班主贺普(Dietmar Hopp)成为德国球迷的攻击对象,更引发多场德甲联赛的示威活动。究其原因,是德国球迷不欢迎外来资本入主球会、破坏“50+1”条例。
“50+1”保障德国球迷以民主共治(会员制)的方式,参与球会管理,成为了他们不可逾越的底线。本文尝试回应香港球迷疑惑之处:一方面是贺普并不像那些土豪球会的班主以本伤人,为甚么招来这么大规模的反扑;另一方面是德国球迷何以有这么大的话语权、一直保存“50+1”不被废除。
撰文:高俊贤@运动公社
如果说反对贺普是反对商业足球,就是焦点错置了。贺芬咸本来是一个小村镇,球会能够从地区联赛一跃成为德甲份子,是得力于贺普的巨额投资(5年前有媒体报道他投放了3.5亿欧元)。
贺普创办跨国电脑软件企业SAP,身家达159亿美元,即使加上近五年来对球会的投资,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贺芬咸对贺普来说,绝不是逐利的生意。如果说贺普以本伤人,贺芬咸本季在转会市场上最大笔的投资,就是以1200万欧元罗致沙马斯高(Diadie Samassékou)和达布尔(Munas Dabbur)。贺芬咸的资源投放,有许多落在球会基建和青训建设(例如引入训练系统Speed Court)。过去数年贺芬咸在少帅拿高士文领军的领导之下,成为德甲最有朝气、最具前瞻视野的球会之一。要衡量一家球会对于足球运动发展的贡献,贺芬咸不只推动技战术、青训的进步,而且使社区扬名于世,贺普所做的事绝对不值得人们如此挞伐。
贺普对贺芬咸付出的,只是对足球运动的一腔热诚,和对球会的爱而已。无奈的是,他的最大原罪就是变相鼓励资本力量营运球会,扭转原来球迷、班主共治的格局。
至于第二道问题,却是香港球迷最不解的地方。足球会本来不应该是班主持有的私产,而是由众多持份者共同参与营运,包括球迷、社区人士和班主。1998年“50+1”推行之前,德国球会一律是非盈利性质的注册协会(Eingetragener Verein),但随着足球职业化和商业化开始扩大,这种以义务性质推动的体制不能支撑球会日益复杂的管理,所以德国足协才在球会层面推行股份制,既保留会员制度,也容许会员代表参与股份制的决策程序。
▼拜仁与贺芬咸互传到完场(按图放大)▼
延伸阅读:拜仁对贺芬咸末段弃战抗议 一幅横额道出德国球迷心声
球迷参与共治,就是保留德国足球最原始、也是最珍贵的土壤。球迷可以通过决策维持低廉的入场票价、抵制海外电视转播带来的赛程变化,亦可以容许退役职球员、社区人士以会员身份维持对球会的影响力,有利球会文化的传承。德乙球会圣保利之所以继续宣扬左翼思想,大部份球队积极搞自家青训而不是大洒金钱,都是源于这片土壤。
如是者,其实贺普也不是坏人,但如果贺普的模式扭转了“50+1”,这种球迷民主共治的基础就会土崩瓦解。
笔者与一位在本地球圈的人士讨论针对贺普的抗议事件。后者深深慨叹的是,香港的足球气氛之所以未能在民间社会积极扩散,欠缺的就是像德国球迷般的动员组织,以及直接参与球会的管理,使香港职业足球这些年停留在“老细足球”,沦为某些人的私产、玩具。香港球圈被一少部分人把持,内部资讯长期封闭,球迷参与的意识也远不如外国(这里所指的不仅只是满足入场的要求,而是参与球会管治),又怎可以追求长远的进步?
贺普风波让我们认识“50+1”。如果我们了解其进步意义,更会为香港足球的现况扼腕叹息。
运动公社介绍︰发布和讨论有关运动与政治/社会/经济的议题
运动从来不是场上较技那么简单。运动公社关注的,是运动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和与运动相关的种种不公
【注:文章不代表香港01立场;译名由作者提供;标题为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