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理浩径通走3】大埔道汉堡包先到先得 梁笑凤靠拖鞋上大帽山
没有水樽,怎样走完100公里的麦理浩径?
首届“麦理浩径通走”的参加者梁笑凤,在没有盛水器皿之下出发去马鞍坳,她只能靠路上的水洼及山边的溪涧补充水分。好不容易,行到铅矿坳,梁笑凤的脚肿了,脚趾头也黑了,连鞋也穿不上,是什么原因令她坚持下去?
今年是麦理浩径启用40周年,《01体育》将会以一系列的报道及活动,去追寻这条全港最长行山径的故事,让市民了解麦径的风光与历史,回顾在这条100公里山径上发生过人和事。
上一集回顾:【麦理浩径通走2】大浪西湾多人弃赛 鸡公山成迷路黑点
1979年12月9日凌晨,首届“麦理浩径通走”进行了三分一,逾半参加者已经退出。
能够走过第2检查站企岭下的人数只余117人,比起之前一个检查站(207人)的到达人数少了近百人。在鸡公山附近跌倒而撞烂了水樽的梁笑凤,继续行程,尽力跟上领队陈志安的步伐,踏上麦径第4段。
梁笑凤饮地面水洼止渴
极需要喝水的梁笑凤,就地取材。她忆述:“见到地上有个水洼,是黄泥水,但我见黄泥已经沉淀了,面头是清的。我就在伏在地上饮,饮了几口。路上,我一见到地上有水洼就去饮,饮了几次。如果见到有涧水就饮涧水,总之有什么水都饮。”
清劲的晚风刮向登山路上的健儿,他们有的走在昂平高原瑟缩,有的刚上到马鞍坳小歇,有的还在陡峭的石级上挣扎,队伍之间的差距愈拉愈远。远东海上的鱼肚白,仿佛告诉他们白天的来临。另一名完成者、当时29岁的简志昂说:“除头一两段较多人之外,其余路段大多是自己一个行,或者三四人一起。”
快队在地上留下粉笔字
约早上8时,简志昂行毕麦径第4段,来到大老山基维尔营,也是麦理浩径通走的第3个检查站。虽然事隔40年,但简志昂很记得:“我看到地面上有用粉笔写下,好像是五六个人的名字和时间,相信因为他们通过时,服务站还未有人。”相信他那时不知道,用粉笔在地面写名的人,比他快10公里,已到大埔道检查站。
相比起前两个检查站三五成群甚至大排长龙,基维尔营显得人烟疏落,每隔一段长时间,才见到一位参加者到站登记。梁笑凤就记得基维尔营有东西吃,“有队旅行队在上面煮食,份量都不会太多,好像记得是面。”《野外》杂志称,有支旅行队的负责人带家人在基维尔营露营,等候路过的参加者,提供热汤。
离开基维尔营,与九龙美景作伴,行至沙田坳,绕过狮子山,远眺沙田,再登上高457米的毕架山,旧称烟墩山。《野外》杂志表示,有年轻人在狮子山附近派了十几包果汁给参加者。落至大埔道,抵达大会第4个检查站,至此行程已过半,约为57公里。据资料指,大会在此提供汉堡包及朱古力奶,因为麦径通走得到大家乐餐厅及子母牌朱古奶赞助。
大埔道有汉堡包及朱古力奶供应
负责带领大队前进的行程总领队陈志安确认:“大埔道的确有汉堡包及朱古力奶,但行得快才有。我就不需要食,而且未必个个适合饮奶类饮品,万一肚痛肚疴怎么办!”打算破英军纪录的温坤华属于快队,他说:“迟的那些一定没有(汉堡包),早到的可能有。”速度较慢的梁笑凤则表示:“没有食到,说不定被人吃光了。”记者向大家乐集团查询,回复表示已没有留下相关纪录。
访问?慢住,你有没有水?先给我饮!
行至近市区的山路,失去水樽的梁笑凤找到新“水源”,她说:“我见到啹喀兵巡逻,就问他们可不可以给水我饮,我问了两队巡逻兵。”行至城门水塘,缺水缺粮的梁笑凤遇上记者,她续说:“挨到城门,有个《南华早报》记者问我,可不可以访问几句。访问?慢住,你有没有水?先给我饮!”
靠城门雪糕车补给粮水
喝完水,访问过后,梁笑凤在城门还见到了麦径上的“绿洲”。虽近40年,但她还兴奋地说:“我见到雪糕车,那时不会有水卖,只售纸包饮品。我唯有买4盒纸包饮品,有橙汁、柠檬汁,还有两个忌廉槟。”
离开城门水塘的水坝,接上麦径第7段,登上针山及草山,大队在下午零零落落地抵达铅矿坳检查站,最后仅44人顺利通过。据《野外》杂志记载,有一人落针山后抽筋得非常厉害,幸遇上英军;英军十分热情,用军车将那抽筋的参加者送到铅矿坳。
换人字拖上大帽山
刚过针、草两峰,大帽山在前,梁笑凤在铅矿坳都十分挣扎;应该退出,还是继续?她忆述:“在铅矿坳,已有放弃的想法,脱了鞋洗脚,舒服一下。10只脚趾头全黑,我都知衰,穿新鞋行一定有问题,所以带多对人字拖。陈志安说没有女孩子,行吧!那我就继续,穿人字拖上大帽山。”
“行到田夫仔,又不行了,人字拖夹脚的位置擦伤了,只好穿回跑鞋。我要强行穿,因为脚都踵,脚甲又黑。其实不想穿,脚趾一碰鞋头就痛。”梁笑凤还讲到她带了一件秘密武器上山:“我那次带住枝针去行。(用来做什么?)刺水泡!脚一有水泡,就用针刺穿,否则磨住的话,水泡很痛。知道行长程,都要有少少准备。”
除了总领队陈志安的鼓励,还有一个人的消息激励住梁笑凤前进,那人就是她的丈夫杨振德。杨振德同样是麦径通走的参加者,但与见步行步的梁笑凤不同,他目标清晰,要打破英军纪录,所以他一直走在梁笑凤前面。
丈夫消息激励梁笑凤坚持
梁笑凤说:“我每到一个check point都问,他(杨振德)去到什么地方?见到他还在行,那么我都继续行,夫唱妇随。去到我都不打算行了,但知道他还在前面继续,那么我都行吧!”为了追上丈夫的信念,帮助她克服大帽山,朝往屯门的终点。
“针草帽”的艰辛路段也开始分出突击小组的差距。正当陈志安及梁笑凤与大队还在针山及草山时,其丈夫杨振德偕李从发、罗永恒及李炳龙领头,已于中午12时半抵大帽山顶,接受《南华早报》记者的访问;至于罗启义及温坤华等则落后半小时左右。他们用上15小时多便由北潭涌登上香港之巅大帽山,几可肯定能够打破英军的纪录。
在最后约30公里的路段,谁会首先冲线?又可以将纪录推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