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理浩径通走2】大浪西湾多人弃赛 鸡公山成迷路黑点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如今麦理浩径上的毅行者比赛,每个检查站有丰富的补给,还可能有支援队带备食物饮料恭候。不过,在40年前首个麦径山赛“麦理浩径通走”,检查站设施简陋,沿路补给有限。行程总领队陈志安要在赛前通知沿路乡村的士多,呼吁他们通宵营业,支援参加者。

今年是麦理浩径启用40周年,《01体育》将会以一系列的报道及活动,去追寻这条全港最长行山径的故事,让市民了解麦径的风光与历史,回顾在这条100公里山径上发生过人和事。

上一集回顾:【麦理浩径通走1】40年前麦径首个公开山赛 华人挑战英军纪录

1979年12月8日晚上,首届“麦理浩径通走”刚开始,麦径首段,人山人海。

“柴娃娃啰!有朋友叫到,有个这样的节目,去不去一齐玩?我就说好啦好啦!那个时代很少娱乐节目,我又不会去打麻雀,都是行山多,见大家那么高兴,就一起去参加。”今年65岁的梁笑凤忆述1979年参加麦理浩径通走的原因。麦径通走是麦径成立后首个全走100公里的公开活动,在当年12月8日晚上9时20分起步。

梁笑凤在准备不多的情况下,参加了40年前的首届“麦理浩径通走”。(颜铭辉摄)

当年二十来岁的梁笑凤有多年行山经验,喜欢户外活动,她表示参加麦径通走前没有特别训练,而且她在那年夏天暂时搁下行山,专注于独木舟。梁笑凤说:“没有任何特别准备,就连对波鞋都是临急临忙去买,买了对平价波鞋,好像是79元80元左右,总之100元以下。我不舍得买贵鞋,那时候的Adidas要几百元一对,很肉痛的。那时行山界的人多是穿麂皮鞋,三十几元一对,但麂皮鞋的底很硬,很难行。”

带备葡萄糖粉补充体力

梁笑凤并非打算破英军纪录的突击小组,甚至没有行毕全程的计划。谈到装备,她续说:“我用普通胶樽入了两枝水,带些面包。我还有葡萄糖粉,直接倒入口,之后用水冲落肚,十分方便。当年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用这些方法补充体力。我又没有行山杖,拿住树枝,笃下笃下行。”

01体育行山专页:靓景推介 装备介绍 人物访谈

作为全程总领队,陈志安赛前通知沿路的士多,呼吁他们通宵营业,支援参加者。(颜铭辉摄)
现已移居海外的简志昂是首届“麦理浩径通走”的完成者,他表示全程以面包及雪梨充饥。(由受访者提供)

每位参加者带备的粮水都不多,行程总领队陈志安只带面包充饥,有心打破英军22小时25分纪录的温坤华则表示:“带个军用水壶,饮完就盛山涧水。好像带了一条‘生命面包’,起码有一条。”另一名完成者简志昂则说:“检查站没有什么提供,跟现在那些支援队没法比。要靠自己,我靠雪梨、面包、水、帆布背囊、大陆行山靴、两粒大电池及电筒走完全程。”

陈志安呼吁士多通宵营业

为了帮助参加者补给,作为麦径通走的合辨人,陈志安表示赛前已通知沿途的士多作好准备。他说:“士多比赛前已经知道,我们已经通知了他们,准备好汽水,开好店,灯明火着。叫咸田湾、赤径、嶂上的村民都开通宵,方便参加者买东西,而村民都很合作,通宵营业。”

“士多有维他奶及汽水,食物都应该有的,但那时我带队,就不会食,自己背囊有水及面包。”陈志安续说:“水一定带不够,在那个年代,唯有饮山水,那时候污染少一点,山水都可以饮,现在就太过污染,就不要饮了。”温坤华也笑言:“要喝山涧水,那时我们体质几好,没有问题,没有肚痛。”

麦径首段有约10公里的路为马路,绕万宜水库而行。(李泽彤摄/资料图片)
过了浪茄后,参加者便要登上西湾山,令很多人吃不消。(颜铭辉摄/资料图片)

当晚超过500名麦径通走的参加者由北潭涌出发,沿首段环万宜水库的马路行,路况平坦开阔,甚至不用电筒照明;有的参加者还有力气及精神嘻嘻哈哈。大约个多小时,由陈志安率领的大队通过东坝,接上往浪茄的山路。参加者均要亮起电筒,令山径在黑夜中变成一条蜿蜒发光的金蛇。有位满怀信心破纪录的参加者就因为轻视夜色,关灯而行,结果就在下浪茄的路上扭伤,退出赛事。

西湾山难倒很多参加者

沿麦径第2段走,离开浪茄后便要登上高314米的西湾山,成为参加者首个考验。据《野外》杂志的记载,单是西湾山已经令二百多人停下来休息。到大浪西湾,有士多迎接参加者,也成为弃赛热点。陈志安说:“有很多人行到西湾,十几公里路,已经不行了。半夜三更,你行不到也没有办法走,只好在西湾停留。你再行都没有力,起码那儿有士多及人多,会好一点。”

此外,《野外》杂志记载,听说落到大浪西湾的沙滩时,有十来人放下背囊行装,就地露营,原来他们知主办单位有车入西贡北潭涌,就借参加麦径通走为名搭顺风车,实则是来西湾露营,难怪起步时见到有人拿住大录音机行。

如今的大浪西湾仍然士多林立,为行山人士提供补给。(资料图片)
麦径第2段会途经咸田湾,之后就会上大浪坳。(资料图片)

仅200余人走毕首两段麦径

离开西湾往咸田湾,登大浪坳再下赤径,抵达首个检查站北潭坳;由起点至此约24公里。检查站有张小办公桌,工作人员在参加者的纪录卡盖上号码,标示出名次,他们更会为最快的一批参加者记下时间。放弃完赛的健儿散落浪茄到赤径的路上,主办单位协助他们行到马路,再安排交通离开;有多达超过300人在这段路上退出,只得207人在北潭坳检查站留下纪录。

梁笑凤跟在陈志安所率的大队,花了约4个半小时抵达北潭坳,准备接上麦径第3段,前往牛耳石山及高399米的鸡公山。同时间,温坤华等人的突击小组刚过鸡公山,正赶往企岭下检查站。

北潭坳是麦径第2及第3段的交会点,现在不少山赛都会在此设检查站。(颜铭辉摄/资料图片)
温坤华如今仍常常带队行山,他在40年前的“麦理浩径通走”肩负破英军纪录的任务。(颜铭辉摄)
水樽爆了!死火!怎么办?
梁笑凤

梁笑凤迷路仆倒 跌烂胶水樽

离开北潭坳,行至鸡公山附近,梁笑凤遇上她今次行程的噩梦。“水樽爆了!死火!怎么办?”她记忆犹新,仍十分激动地说:“跟几个人一起行错路,要走回头,很心急。‘啪’的一声,我就跌在地上,两个樽都爆了,没有水饮。我很紧张,一行错路就想快点走,结果仆倒。”梁笑凤虽然没有受伤,但这一跌,令到她失去盛水的容器。

《野外》杂志亦有记载,由于路牌指示不清,鸡公山一带是迷路的高危点,该报道称:“指示牌却每付厥如,放置的位置也不明白,慢说初临者为之茫无头绪,就算是老行友吧,由于夜色昏蒙,也不一定保证无误。鸡冠山(鸡公山)的某一个转折点,一再制造着麻烦,可怜的受害者,一次出错,足以贻害全程。”仿佛在形容梁笑凤的困境。

约深夜3时,起步了6小时左右,温坤华、杨振德、李从发等的快队率先抵达企岭下;领队在深夜4时到达,受迷路影响的梁笑凤再迟15分钟抵埗,成为首位到企岭下检查站的女将。由北潭涌至此,梁笑凤已经行了近35公里路,但离屯门尚有65公里,她如何在没有盛水器皿之下走毕全程?

梁笑凤很记得40年前参加“麦理浩径通走”的细节,例如她在鸡公山附近跌烂了水樽。(颜铭辉摄)
登上鸡公山的麦理浩径。(颜铭辉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