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公社】不离不弃新特兰贴地实录 连降两级人心不散
职业球会的日常工作探秘,成为外国纪录片的一大题材,曼城的《All Or Nothing》和新特兰的《Sunderland ‘Til I Die》均是这个范畴的代表作。论故事性,后者无异精彩得多——看赢家蒸蒸日上的细节,固然积极励志,但毕竟有阿联酋资金当sugar daddy,始终遥不可及;看一家球会折堕路上跌跌碰碰,既平实而贴地。《Sunderland‘Til I Die》纪录的,是新特兰降至英冠(2017/18球季)的征战故事。撰文︰高俊贤@运动公社
影片开首,纪录当地圣玛利教堂的神父Marc Lyden-Smith在开季前为球会祈祷。他深信球会的成功能团结人心,并为城市带来曙光。在1930至60年代,新特兰曾经是英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大部分人都从事造船工业及采矿业。如今新特兰的工业重心已经转移至制车业(有外资车厂如日产进驻当地),但是城市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滞后了(尤其是80年代戴卓尔夫人执政以后,问题更趋严重)。对新特兰人来说,他们的喜悦就是见证球会成功(例如1973年足总杯夺冠),拥戴球会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新特兰2017/18球季收购及现时去向(按图放大)
片中的新特兰球迷都是一群可爱的人:有位中年球迷无奈地说,反正这座城市唯一可以称道的造船和矿坑已经沉沦,也不缺球会的一份吧;也有位女球迷苦笑着说,看新特兰的比赛就好像跟一位明知应该分手的贱男继续厮守;宣告降班以后,有球迷苦候在场馆外,为的是要狙击时任主帅基斯高文(Chris Coleman)。说罢,他们继续捧新特兰的场。他们可爱,可爱在于仍会为球会的诸般不济忿恨不平,而且随着球会衰败的时间越长久,越能炮制出各种苦中作乐的方法。在百感交集之后,他们仍不离弃新特兰,甚至盼望自己的孩子会在手臂纹上球会徽章。看着他们的反应,是颇令观众揪心的(当然,纽卡素或米杜士堡球迷另当别论)。
除了球迷的反应,影片也纪录球会上下的工作和生活花絮。正如时任主帅Simon Grayson所言,其实有许多球员和教练团默默耕耘的片段,不是镜头能全部囊括的。之不过《Sunderland ‘Til I Die》对我们观察新特兰的内部运作,依旧充满启发性。譬如说,在总裁Martin Bain掌舵期间新特兰由英冠降至英甲,令他成为众矢之的。但事实是,他一直为整顿球会的薪酬架构而苦苦挣扎。片中精彩的一幕,是他在电话里劝说周薪高达7万镑的球队瘀血积洛维(Jack Rodwell)解约。当积洛维拒绝之后,Martin Bain怒不可遏。他固然要为新特兰的降班负责,但他只是为前任胡乱买人而形成的烂帐埋单。这出纪录片使许多新特兰球迷开始同情Martin Bain,并感悟球会管理之难,比起我们从〈Football Manager〉或者绿茵场上理解一家球会立体得多。
《Sunderland ‘Til I Die》的要旨正是提醒世人,我们为何要跟足球苦苦纠缠。镜头以外的新特兰,是一家人心不散的球会:即便降落英甲,新特兰都会有接近8000名球迷随队作客打气(这是今年初对黑池一战的纪录,入场打气的新特兰球迷竟然是主队球迷人数的四倍)。新特兰是一家在寒冬时向露宿者开放场馆的球会,是与整个城市脉搏紧密相连的球会。任球会如何折堕,球迷都要注定跟它相恋至死。虽然这部纪录片不是诞生在球会的荣耀时刻,但能留下这段饱尝苦楚的岁月,至少能印证球迷的身份认同如何经受考验,已经是值得球迷珍而重之的football heritage。
运动公社介绍︰发布和讨论有关运动与政治/社会/经济的议题运动从来不是场上较技那么简单。运动公社关注的,是运动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和与运动相关的种种不公
【注:文章不代表香港01立场;译名由作者提供;标题为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