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主张天然物料维修行山径 义工课程推广可持续山径概念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举办本地首个有系统性的修筑行山径义工培训计划,在今月圆满结束,60名义工在台湾的步道专家以及渔护署老师傅的指导下,了解维修行山径的基本技巧。
绿惜地球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表示,香港过往没有可持续山径的概念,希望这班义工可以将这个讯息带给更多市民。她补充,需要向行山人士解释修葺行山径的重要性,若果任由水土流失,或最终令政府被迫用石屎固定山路;这不是喜欢大自然的朋友所乐见的。

负责管理全港郊野公园的渔护署,近年间中举办修筑行山径的工作坊,招募市民体验山径维修的工作。环保团体绿惜地球今月举办本地首个具系统性的修筑行山径义工培训计划“自己山径自己修”,招募了60名义工参与一连4堂的工作坊,希望培训到一班对山径维修有基本认识的种子义工。

课程有系统性 既有理论也有实习

绿惜地球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解释,是次计划与渔护署工作坊的不同之处。她说:“之前渔护署的工作坊可能是一日,每次有不同的义工,每次都要教导义工使用工具。可能一日的活动中,已经要花半日去讲解。我们今次的活动很有系统,先有室内的理论课,令义工有基本知识,之后有考察,最后才会实习。义工既有基本知识,也有使用工具的技巧。渔护署需要义工的话,我们这班义工可以马上帮到手,或者之后有活动时,我们可以指导新的义工。”

来自台湾千里步道的徐铭谦导师向义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颜铭辉摄)
义工把工具及木材搬上山。 (颜铭辉摄)
+4

“自己山径自己修”的首堂室内课,由渔护署郊野公园主任李英铭讲解香港行山径的情况,以及由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徐铭谦主讲,分享她在台湾及美国修路的经验。其后,义工可跟随徐老师外出考察,认识香港行山径面对水土流失的问题。最后是两堂实习课,义工要落手落脚用天然物料修路。首堂在徐老师及千里步道的导师带领下,义工以木头为主去维修一段麦理浩径第4段的行山径;之后一堂则由渔护署的老师傅出马主持,指导义工在坪墩附近的行山径,用石头砌路及排水坑。

60义工花两日时间修到80米路

“第一次50米,第二次就做到30米,合共80米。”郑茹蕙计一计,表示60名义工花了两日时间,其实只是修了不足百米长的行山径。看起来很短,但郑茹蕙指重质不重量,“以义工来说,由头学起,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已经很厉害。不能跟老师傅比,由渔护署做,可能他们一日已经做到这个成绩。”

郑茹蕙续说:“见到义工用心落力参与,不但主办单位,台湾的老师及本地的老师傅都非常开心。他们会觉得,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这不是一份工作,但都愿意学习做这样辛苦的事,修桥铺路真的很辛苦,搬运的大石及木头都很重,而且我们超过一半是女学员。她们娇滴滴,但都运到大石及木头上山,还要使用一些她们可以一生人都未用过的工具,相信很多人之前都没想过自己要用锄头及翻啄。大家都很投入去做,还会追问课程完结之后可以怎样帮忙,这份热情相当令人感动。”她不但希望义工持续参与修筑山径的活动,还想他们将可持续山径的概念带给更多的市民。

义工在维修点附近收集石块。 (颜铭辉摄)
在维修点的前后,都会挂上告示牌,提醒经过的行山人士。 (颜铭辉摄)
+5

“不想上到山又是行石屎路”

郑茹蕙表示这次“自己山径自己修”的想法源自3年前,有市民关注山径石屎化的问题,同时眼见不少香港行山径水土流失严重。她说:“比较典型的例子有蚺蛇尖,用量很高,很多人喜欢去,但风化很严重,有水土流失及塌泥的现象。我们一直都想办法,看看可以怎样复修。有声音觉得不要石屎行山径,所以香港应该要想方法维修自己的行山径,同时避免用石屎。行山的人都喜爱大自然,想要一个自然环境,不想上到山又是行石屎路。”

郑茹蕙从外地的导师得知,很多外国的国家公园及出名的山径,都有可持续山径管理的概念,“但在香港,这件事很新,简直可说是没有讨论过,很多人听都未听过”,但她认为值得在香港推广这个讯息。然而,不少渔护署资深的师傅已到退休之龄,人手又不足,如果要持续维护山径,需要有义工的帮忙。放眼世界,藉义工之力去修葺行山径,也属常见做法。

徐铭谦向义工讲解修路工作。 (颜铭辉摄)
来自台湾千里步道的江逸婷(左)导师,协助义工维修山径。 (颜铭辉摄)
+3

培训义工分担渔护署工作

她说:“渔护署一直有很好的师傅,去用手作步道的方法修筑我们的山径。不过,他们的师傅很多年纪都大了,人手也不足够去应付现时行山径的耗损。不如我们在香港都训练到一班义工去帮手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你问渔农署的师傅,最花他们时间的工作是搬运材料,其实很多热爱大自然的行山朋友都愿意为山径付出,应付到搬运材料这些简单的工作。除了搬运,不牵涉大型机电工具的简单修建工作也可以。”值得留意的是,市民不应私自修筑山径,要在渔护署认可的义工活动中,才可以帮忙维修,否则有可能触犯法例。

此外,郑茹蕙表示有些行山的朋友也不了解可持续山径的概念,需要解释。她说:“很多行山朋友觉得,行得到就没有问题,不要石屎化就可以,但你慢慢细心观察,很多热门行山径的耗损都很大,出现冲蚀沟,又有些愈行愈阔,植被向后退。虽然你这一刻行得到,但水土流失只会愈来愈严重,去到对行山人士有危险的话,政府部门就不得不修整。如果我们不及早做些舒缓措施的话,行山径可能最终会变成很高的梯级,甚至无可避免地用石屎才固定得到,喜欢自然的朋友都不喜欢见到这些事发生。”

在第二堂的实习堂,这班义工在渔农署的师传指导下修筑一条排水坑。(颜铭辉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