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青年联赛2】赛制与大方向矛盾 最好球队无法搏尽
上集谈到青年联赛改制,球会提出不少反对声音,其中不少教练都认同改制后令联赛强弱悬殊更严重,球员踢来更无瘾。
要进步便要寻求改变,惟现时足总的青年联赛改革,似乎与其《力争上游──万众一心》的5年计划所订的策略目标自打嘴巴。
摄影:江智骞
今季足总将U14及U13以下联赛分成3节,规定球会必须出尽22名球员,固每位球员最多可上阵时间由过去的60分钟减至40分钟。事实上,足总公布2015年至2020年的5年计划策略方案时,曾于青年发展中订下“为具天赋的精英足球员提供更频密的训练,以及在最强对最强的竞赛环境下实战”,并“尽可能给予球员最多的上场机会,让他们在18至21岁时有机会达致一万小时训练的目标”,这些目标似乎和现在青年联赛的改制有矛盾之处。
最有天份球员得不到最多比赛时数
曾于流浪任青训总监、现时负责理文青年军的教练罗国豪便说:“现在的U13、U14赛例是用来培训,不是用来培养出职业球员。”承上集所言,球员于U13、14两年踢惯40分钟比赛,到了要求踢足80分钟的U15比赛时,真的未必能坚持到;另一方面,如果足总目标是为最具天分球员提供最多比赛和训练时数,赛制理应不规限精英球员的上阵时间。
你想办好青训,让最好的球队留在最好的联赛才是最重要。
好球队少了好对手
罗sir便指在新制下唯一好处是球员参与度多了,但无法令最好的球员有进步:“你想办好青训,让最好的球队留在最好的联赛才是最重要,如投放最多资源于青训的都是超联球会,你便应给予一个最好的平台给他们。”现今球会对青训愈来愈重视,部份超联球队及足球学校都办近6支梯队,只要教练团于地区发掘到具天份的人才自然会掘角,希望可以培育出一队的接班人。
除了在地区吸纳人才,部份超联球队及足球学校都会出国集训,以理文为例,其青年队一年可能会有3次出外比赛的机会,罗sir指这是提高球员状态的最好机会:“我们会到中国、泰国、新加坡或日本集训。年轻球员于外地看到比赛有强度,可能4日内踢3场波友赛,整个旅程只是比赛、练波、休息,当你很专注于足球时,进步便会快。”这些集训由球会拉线,球员亦要支付旅费,当人才与训练都及不上,区队自然难与球会青年军相比,如今3节作赛更令大比数赛事更不时上演,以理文的U14队为例,他们于丙组面对区队3战全胜,得失球差只达31球,即场均入近10球。
区队于培训更多人参与足球上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让普罗大众接触都有机会参与足球。惟足总新制、分22人踢比赛似乎难以符合现实情况,罗sir便说:“我们有些青年比赛对区队时,对方只得7、8个人刚刚够数开波,教练和球员都没有瘾,又有什么意思?最好便是区队一个联赛,超联球队一个联赛,这样每场比赛才更有竞争意味。”这样区分下,每场比赛球队实力拉近,区队又不会减少比赛机会,超联队每场对会对较强的对手,应可达至双赢局面。杰志教练朱志光亦同意将青年联赛分开区队和超联球会:“2003年发生沙士,那一年出生率真的不太高,再推3节赛制区队根本不会够人踢。好的球员入了球会,区队为满足赛制可能要找11、10岁的球员充撑场面,分开球会对球会、区队对区队竞争性会更大。”
“坊间联赛强度更高”
事实上坊间现在私人举办的青年联赛行这套方法,不只邀请了区队外的几支超联球会和足球学校参赛,赛制上又没有限定出场人数和上阵时间,参赛的球员都觉得此联赛强度比足总办的还要高,其中理文青年军亦有份参赛。
理文及港队青年军左翼及左闸的罗焯熙便说:“青年联赛只踢20分钟便要休息,比赛好像很快便会停下来。坊间的联赛全都是强队,强度高又踢足60分钟,踢起来不单刺激点,我亦觉得比较有用。”今季获升上一队练波的门将戴廷匡亦同意:“有些青年联赛对手实力太悬殊,可能全场都不用扑救,只会回传几脚,有时真的会很闷。”
我们有些青年比赛对区队时,对方只得7、8个人刚刚够数开波,教练和球员都没有瘾,又有什么意思?
足总希望球员“在最强对最强的竞赛环境下实战”,惟现在连年轻球员都感到新例令联赛强度不进反退,的确需要反思。罗sir便说:“如果你的联赛没有竞争力,比数一面倒的话,根本不可能吸引球员全力进步,相信连在旁的家长及观众亦不愿入场。”如果连球员都觉得坊间联赛“更有用”的话,这个改革又是否属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