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青年联赛1】比赛改分三节 球员踢多了还是少了?

撰文: 苏子旸
出版:更新:

想年轻球员进步,不外乎训练和比赛,青年联赛便提供了一个磨练的舞台让年轻球员成长为职业球员。惟今季U14及U13以下的青年联赛改制引起极大回响,不少教练纷纷于社交网站提出反对,如今联赛改制后踢了半季,不知球会和球员又对此改变有何反应?
摄影:梁鹏威

现在坊间的足球学校愈开愈多,小朋友接受正统训练的渠道多,不少足球学校都开设精英班,重点培育部份球员,让他们有最多训练和出场时间。

年轻球员要接触足球竞赛,除了学界和坊间比赛外,最主要的便是由香港足总主办的赛马会青年联赛(以下简称青年联赛),其中U13的青年联赛会先将共40支球队抽签分成8组,以单循环方式决出排名,首名将晋级U13甲组联赛,次名则进入乙组,其他则落入丙组联赛。惟外界最关注的,却是赛会将U14及13以下的60分钟比赛节数改为3节及限制要出22名球员。

由两节60分钟,改为第1节派11人,第2节派另外11人,到第3节时球队才换最多6名球员,表面上每场比赛由过去“11个正选+6个后备=17人”,变成22个球员都有机会落场,足总于开季时解释虽然球员由最多可踢60分钟改成40分钟,但此举可让更多球员上阵增加整体足球人口,惟季前公布这个赛制并作咨询时,已有很多教练反对,车路士足球学校(香港)的U14教练、前晨曦左闸钟健希亦是其中一员。

仅踢40分钟 难与U15赛事接轨​

访问当日,外号“Q sir”的钟健希第一个反应便说:“唔好。”球员虽然觉得踢少点时间,“比赛后还有精神去做功课”,但在教练心目中,最好的球员于政策下少了出场时间却是个退步:“我作为教练,心目中已有13、14名球员为固定阵容,如果他们于U13、U14两年比赛都只可以踢最多40分钟,他们的进步一定不会大。明明用人是教练的工作,为什么足总又要理会球会运作?”先不计最好的11人阵容于正式比赛合作时间减少,踢“正式”比赛时可能会较其他人失色;再说U14及U13以下球员到升上U15时,便要由踢两节40分钟变成全场踢80分钟,到时球员球员升级后最多要踢多一倍时间,球员只会更吃力、体能上恐怕更难接轨。

明明用人是教练的工作,为什么足总又要理会球会运作?
钟健希
钟健希(白衫),前晨曦左闸,现任职车路士足球学校教练,他对青年联赛改制第一个反应便是“唔好”。

球会走“灰色地带” 仅注册16名球员出赛

另一个令Q sir感不满的,便是季初咨询时已有很多球会质疑足总如何确保每队都派出22个球员上阵,惟对方未有正面回应,继续强行推出3节的青年联赛,半季过后果然有不少球队走“灰色地带”。“足总的原意是参考日本的青年联赛,让更多球员上阵,但是否可以将日本那套照搬过来?如果有些球队要争标,到比赛时只带15、16个主力出来,赛会亦无可奈何。”

球员不出现可以有很多原因,可以是球员伤病、比赛与考试测验日期相撞或全家去旅行,亦可能是球会根本没有注册足22个球员,Q sir便说:“有些球会有几支梯队,但他们只注册16个球员,难道这么大间足球学校会没有球员、怎会只得16个注册球员?”愈少球员注册,主力和重点球员便可以踢够三节60分钟的比赛,Q sir便觉得这种手法对其他球会不公平:“我们是注册足22个球员,区队有几多个球员便注册多少个,部份球会的做法对所有人都不公平。”

有些球队要争标的,到比赛时只带15、16个主力出来,赛会亦无可奈何。
钟健希
每个球员用心训练都想上阵,但谁值得上场谁要做后备,每天训练都观察他们的教练才最清楚。
Q sir认为,青年联赛现在最好便是回归基本,两节比赛。

区队质素参差 分22人上阵比赛更欠竞争力

这种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做法,亦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以车路士为例,Q sir为满足赛会要求便需花心思分配第1节和第2节的不同阵容,不过Q sir指球队阵容平均,要维持实力及战绩还可以应付到,只是香港青年联赛一直存在强弱悬殊的问题,此政策便令区队对球会时更难踢:“有些区队真的不够高质素球员,能派出11个球员已经很勉强,到第2节时对我们实力平均的球队根本就‘无得踢’,令比赛的竞争力及可观性大减,球员进步空间又少了点。”要区队分22人踢3节,再对部份足球学校的16名精英,结果自然是惨烈,难怪甲组联赛便出现0:8、0:7等悬殊比数。

记者向理文青年队教练罗国豪及南华领队邓柱盛意见,前者坦言“部份比赛的强弱悬殊比过去变得更严重”,后者便指“有部份球会未有遵守赛制的规定,足总开季至今亦没有视察新政策推行后的实际情况”。过去足总亦会有专员在场边视察环境,Q sir便指今季从未见过他们到场:“青年联赛改制这么大件事,是不是应该到场看看实际情况?去年都会有委员会或教练入场,今季踢了半季我都不见有足总负责人到场。”

记者曾向足总的足球发展部作查询,惟截稿前未收到回复。

香港足球学校愈办愈好,可是比赛制度依然是球圈热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