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崛起倒逼合资品牌转型 「华务运动」将重塑汽车业权力格局
近年来,随著中国车企的崛起,国产化、自主化逐渐接管中国汽车行业制造,“合资”车企已开始加入到中国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之中,亦在今年开始转向,打造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前《香港01》前往上海上汽通用汽车采访,相关人士也表示,车厂目前已实现供应链国产替代,在上海生产的车辆仅在中国出售不会销往海外。
从实际数据的维度看,王传福的预测可谓精准。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车企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占比,已经上涨到了62.9%的历史新高,而合资和独资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了27.1%,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几乎一半。这一数据印证了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去年4月的预测: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至10%。
据《虎嗅汽车》报道,近年来,因市场消费低迷中国自主车企打响价格战,从去年年底开始,愈来愈多的合资车企也深度参与到“价格战”中来,包括大规模降价、推行“一口价”等措施,但“补救措施”效果有限,合资车企在2025年初终于转向最后的机会,开启“华务运动”——打造出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一浪潮在合资车企中愈来愈大,然而“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合资车企而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虎嗅汽车》分析,合资车企的根本困境在于其传统经营模式:外方主导决策、产品全球化定位导致本土化不足,以及研发节奏远落后于中国车企半年一变的市场速度。
今年上海车展成为合资品牌转型的风向标。广汽丰田推出的“铂智3X”纯电SUV,以15万元价格搭载激光雷达和Momenta智驾系统,月订单突破2万台;东风日产N7则采用高通8295P芯片、14合一电驱等配置,被业内视为东风奕派eπ007的“技术复刻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背后是合资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据供应链人士透露,部分合资车企已改变过往“总部签约再供货”模式,转为直接与本土供应商对接。上汽奥迪更在燃油车A5L Sportback上首搭华为干昆智驾系统,展现对中国技术的认可。
日产宣布未来3年将在华新增100亿元投资,扩建可容纳4000人的技术中心;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也完成架构升级。另据此前报道,上汽通用已实现供应链完全国产化,其金桥工厂日产能达900辆,从接单到交付仅需三周,展现出脱离海外依赖的制造能力。
而这种转变实质是中国汽车产业话语权提升的体现。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正逆转为“以技术换市场”,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奥迪新品牌AUDI由上汽主导智能化研发,均印证此趋势。
《虎嗅汽车》认为,合资品牌的反攻才刚起步,其能否重获消费者认可仍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随著中外车企技术合作深化,中国新能源市场将进入更激烈的“混战”阶段。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业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