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之江新语》节录:为民办事旨在为民 不片面追求GDP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著作《之江新语》近期在香港出版。中央驻港联络办副主任卢新宁早前表示,《之江新语》等著作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希望港澳地区读者从中更好地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携手并肩走向美好未来。
《之江新语》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写的232篇短论。(以下内容节录自《之江新语》。)
“要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 点击浏览习近平《之江新语》精选语录▼▼▼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二○○七年一月五日)
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领导干部应按照“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要求,深化认识,拓展方式,切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当然,这里面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关系问题,但也确实存在没有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正确政绩观的问题。领导干部一年忙到头,根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就是忙到了点子上,为民办实事对象是“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二○○七年一月六日)
要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办成事就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使为民办实事工作真正形成长效机制,使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要切实增加投入,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
为民办实事还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发动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有的事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来办,要从扩大就业、应对老龄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办好为群众服务的组织或企业,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鼓励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为群众解忧,实质上也是为党委、政府分忧。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实事项目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办事、人人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
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二○○七年一月七日)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必须要像抓“大事”那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最实在的事就是要著力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体,多做、大做“雪中送炭”的事,多搞一些直接造福于民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情办好。
实事必须实干,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决不喊空口号、搞花架子。实事还要见实效,最大的实效就是真正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感到幸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文效应。群众最能体验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总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见《孟子.梁惠王下》)。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
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提升境界(二○○七年一月八日)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再以深化认识来推动实践的渐进的过程。这几年来,我省把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这个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过程:
一是注重当前,破题解难,就是在令行禁止、坚决执行的同时,运用“倒逼机制”,破解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著力解决粗放经营等“先天的不足”和要素制约等“成长中的烦恼”。二是著眼长远,抓“调”促“转”,结合“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构筑科学发展的新平台。三是突出根本,以人为本,抓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群众活力,切实把人的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回归了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义。这个过程,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涵盖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内容。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正确理解“好”与“快”(二○○七年一月十日)
由“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科学理念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一是科学,一是发展,一定要在“好”和“快”上做足文章。“又好又快”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好”在“快”前,居第一位,处于主导地位;“快”置“好”后,居第二位,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又好又快”,首先就要“好”字当头,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同时,还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在“好”的基础上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好”作为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主要贯穿于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代表的约束性指标中;“快”作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则更多地体现在以GDP增长为代表的预期性指标上。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片面追求GDP 增长速度,要著重关注节能降耗减排等约束性指标,把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强本还须节用(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古人云:“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见《荀子.天论》。《荀子》为荀子所著,是先秦儒、墨、道诸家学派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荀子(约前313 — 前238),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和性恶论等。)意思是说,在广开财路的基础上,如果节用节流,那么日子会越过越好。现在,经济持续发展,财力得到改善,利润实现增长,群众收入提高。成绩令人鼓舞,也容易让人陶醉,甚至容易降低一些方面的要求。因此,杜绝铺张浪费之风,重申勤俭节约之风,确是一记当予敲响的警钟。
我们在“强本”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不仅在于我们所创造的财富,也在于自然界赋予我们的财富,这样的“本”不是我们所能创造的。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因素比较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切实珍惜民力和财力,珍惜资源、环境,在“节用”上花大力气。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反对奢靡享乐之风,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让勤俭精神广为弘扬,勤俭意识深入人心,勤俭行为化为自觉,真正使崇尚勤俭成为社会风尚。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二○○七年一月十五日)
古人有语:“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参见庾信《徵调曲》六首之一。原文是:“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513 — 581),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北周文学家。)现代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孕育企业成长的母体。所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当好“企业公民”,饮水思源,回报社会,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企业,甚或只顾赚取利润、不顾安全生产的企业,终究难以持续。可喜的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需要各方合力推进。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诚信体系,落实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使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付出的环境代价,引导企业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各界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员,努力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舆论环境。广大企业要自律自重,树立科学经营理念,理顺内外部关系,争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使企业的发展壮大真正走上和谐健康的轨道。
在慈善中积累道德(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见《老子》第八章),厚德载物(见《周易.坤》。《周易》,亦称《易经》,中国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孟子有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孟子.公孙丑上》)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尊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并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奉为美德。季羡林(1911 — 2009,山东临清人。一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老先生说过,“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积累。这种道德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形象,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福利与和谐,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企业家和先富起来的人成为慈善家或者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浙江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应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以自己的爱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各类组织和各界人士积极加入到这一爱心事业中来,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要“和”才能“合”(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善于团结协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通气,多交心,多谅解,真正做到讲团结、会团结。讲团结不是不要原则,而恰恰是要坦诚相见,勇于直率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一个班子里就像是在同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就能往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如果各有各的主张,各往各的方向划船,这船只能在原地打转,不能前进半步。更有甚者,如果互相拆台,还会有翻船的危险。百年修得同船渡。班子里的同志能聚到一起工作就是一种缘分,要珍惜在一起共事的时间,同心协力,干出一番事业。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是一“船”之长,要起好把舵抓总的作用,凝聚全“船”之力,使“船”沿著正确的航道前进。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这样“和”然后“合”,大家团结和谐,就能形成合力。
书名:之江新语
作者:习近平,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