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早于70年代有望夺诺贝尔奖 终因犯规失去资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获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成功,一时惊艳世界。随之而来的成果与诺贝尔奖的缘分纠葛,也成为中国当代科技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遗憾的是,不仅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说法不一,有关科普读物和报刊文章的描述更是众说纷纭,那么,此事之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以下内容节录自《科技重塑中国——当代重大科技背后的故事》。)
文:黄庆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过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王应睐全面汇报关于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可通过杨振宁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时不待我,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此项工作立刻由副院长钱三强主持研办。
1978年11月6日,钱三强给杨振宁发电报,通报中国政府同意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诺贝尔奖的意见,并征询杨振宁是否愿意提名及帮助处理有关手续和材料准备。这一行动算是中国政府对杨振宁的明确答复。8日,杨振宁回电同意提名,告即有信寄到。
【相关图辑】屠呦呦凭发现青蒿素而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按图放大细看屠呦呦得胜照片▼▼▼
11月27日,杨振宁回信:提名人数不能超过三位。①提名要有“评价”……②另外要有一简单说明工作为何重要,约一二段文字即可。③要有论文摘要和复印本。如果赞成我提名,请速将①②③项所需寄下……请于一月十日前付邮。正是杨振宁的这封信,为中国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国内评选推荐工作指明了方向。
1978年12月7日,钱三强回信杨振宁:“振宁先生:你的电报和11月27日的信收到,谢谢。你热心关怀中国科学事业,你愿意提名,我们感谢。我们正在按你的意见作必要的准备工作,在1月10日以前将资料寄上。”
是日,钱三强立即就此事致信方毅、蒋南翔、李昌:①一周前我曾打电报给杨振宁,问关于申请诺贝尔奖金的候选人人数问题,他回电称最多三人。今天已收到他的信,经与李昌同志商量后我写了回信。②有关奖金的准备工作,我们正在做下列几件事:A请上海生化所、北大、上海有机所有关工作人员约三十人于12月10日到北京友谊宾馆开会。
延伸阅读|【回望2020】火星、月球、北斗系统 中国航天的“超级模式年”
11日至12日由有关单位和人员作人工合成胰岛素先后经过和科学成就的报告,初步推荐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总结经验以利于在当前的核酸合成的大协作中取得更大的胜利。B组织评选委员会:童第周(主任)、周培源、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杨石先、贝时璋、冯德培、于光远、黄家驷、王应睐、汪猷、柳大纲、张龙翔、邢其毅、梁植权、过兴先等十七人。
13日由评选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进行评选。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件事,都盼望方毅同志能在13日(上午或下午)任何时间与大家见见面,鼓励鼓励,希望南翔同志和李昌同志一齐参加,共同照像以留纪念。希望方毅同志能够同意。
我将在12日向方毅同志汇报情况,时间由方毅同志定。彼时,方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中科院党组书记,蒋南翔是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李昌是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钱三强是中科院副院长(郭沫若于当年6月刚去世,中科院院长空缺)。
延伸阅读|国家铁路局:推动时速400公里高铁及600公里磁悬浮技术研发
由此可以认为,方毅、蒋南翔、李昌、钱三强构成了当时中国科技界的领导决策层。钱三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方毅、蒋南翔、李昌的认可和支持,召开人工合成胰岛素总结大会的工作迅速启动。
12月10至13日,人工合成胰岛素总结报告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会议分析整理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以及在科研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会议过程中,激烈的争论和“争功”都是难以避免的,对此,一些当事人都有回忆,在此不赘言。
12月13日,评选委员会十七人开会。经过无记名投票,会议选出了四位贡献突出的科学家:生物化学所的钮经义、邹承鲁,有机化学所的汪猷,北京大学的季爱雪。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当时中国科学界较为封闭落后,但也知道诺贝尔奖每一个单项奖的获奖人数不会超过三人的惯例,四人方案显然不可行。
为此,评审委员会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套方案,以供中央决策参考。所谓的两套方案,也就是“推荐一位候选人”的方案和“推荐三位候选人”的方案。为何要这样煞费苦心呢?原因在于,推荐三位候选人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取得这一研究成果的特殊性—多家单位参与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会上各参与单位的“争功”就很激烈。
【延伸阅读】嫦娥五号|人类首次于月球轨道自动交会对接 当中用了甚么科技?
推荐一位候选人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其他国家科学家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做出类似科研成果的并非独有中国。总结大会结束以后,12月14日下午,聂荣臻、方毅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与会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之所以要请聂荣臻、方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与会者,一方面当然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过去科研工作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到鼓舞科技界士气的作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参与这一科研工程的单位较多,各单位对谁的贡献大的看法又不一致,以致当时会上会下的争论很激烈。也就是说,本来是一件好事,却给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埋下了矛盾和冲突的隐患。
因此,从领导者层面,不想因为此事影响了学界的团结,不想让一件好事变成坏事。请国家领导人出面接见,算是给科学界一个安慰和暗示,此事到此为止,不要再生是非。然而,领导层所担心的,还是在后世发生了,围绕这一事件的是非,不知产生出多少流言与误解。
推荐钮经义作为唯一候选人的真实原因12月10至13日的会议后,钱三强主持起草了《关于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该请示报告于12月25日由钱三强签发上报国务院。这一报告对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有着非常清晰的说明:诺贝尔奖金只发给个人。
起初每项获奖者均为一人,后每项获奖人数虽不限一人,但至今尚未超过三人。我国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晶。经过这次总结评选会议初步选出成绩较突出者四人,他们是: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物化学研究所、现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女)、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
但是,如以四人申请,难以被接受;出三人,又牵涉到各方面矛盾较多,内部工作难做;而且西德、美国在胰岛素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就,有可能此奖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同时获得。据此,我以一名代表申请获奖为宜。
北京大学和有机化学研究所表示,如出一名代表,应由生物化学研究所选出;生物化学研究所推荐钮经义为受奖代表。我们建议,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为促进内部团结协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在胰岛素合成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将由国家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
长期以来,这一事件的当事人和研究者都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官方文件。结果是,在当事人的回忆录和研究者的著述里,都因缺失这份最关键的官方文件而对评选推荐候选人的最终决定的理解存有缺憾。
这份文件至少可以澄清:第一,尽管国内在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过程中有非常大的争论,1978年12月10至13日的会议也的确推选出了钮经义、邹承鲁、季爱雪、汪猷四名代表。
但是,中国政府最后确实只推荐了钮经义一人作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而不是像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四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三人,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这种我国因推荐了四位候选人而与诺贝尔奖无缘的说法是流传最广的。应当说,大众媒体的以讹传讹在这一说法的传播扩散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为中国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未能获诺贝尔奖寻找一个人为的借口,似乎也成了人们愿意接受这个说法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中国政府最后决定选择“推荐一位候选人”的方案而不是“推荐三位候选人”的方案,就是现在看来也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是因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国际热门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美国、西德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也做出了类似的科研成果。
如果我国不顾实际情况而贸然推荐三人,那么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就更小—尽管最后中国也并未获奖。因此,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国际因素而推荐钮经义一人作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代表,是完全正确的决定。那种因“摆不平”而“干脆给了钮经义”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书名:科技重塑中国——当代重大科技背后的故事
作者: 黄庆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