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中国迈向2060年“碳中和” 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中国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正明显加快。在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称“30.60”)的目标后,2021年的央行工作会议,也把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作为央行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出。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也即将于2月1日正式施行。
安邦智库周三(20日)发表分析文章《地方经济面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文章认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会为地方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经济政策也需为此有所准备并及时调整。

文章指出,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实现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势,其背后是海量规模之巨的碳金融市场。中国银行近期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规模和市场潜力自然不可小觑。

中国承诺,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资料图片/VCG)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稳期后持续下降,标志著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碳中和”是指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

目前,海内外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推动各自的绿色发展计划。在内地,腾讯、中海油的大型企业今年1月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在海外,苹果(Apple)提出2030年实现零碳足迹、微软(Microsoft)提出2030年实现碳负排放、平治(Mercedes-Benz)提出2039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显示大部分头部企业都在向绿色发展转型。

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碳排放指标,就意味着可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气体。而碳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因而碳排放权也就代表着发展权。世界各国在努力减排的同时,也在争夺着碳排放权。(Getty)

此外,很多投资者也愈来愈关注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这不仅对企业构成压力,对于企业所在的区域发展和地方税收也会有很大影响。

文章分析称,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大战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因为缺乏绿色发展考虑,环境问题、减排压力较突出的地方,会面临市场方面的逆向选择。

据了解,中国相对发达的地区,正在利用新的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早在2017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等六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帮助各地方建立实际相结合的绿色金融规划体系,为这些地区的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先机。

而对于环境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30.60”目标意味着这些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地方的负担。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近期强调,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中国煤电企业贷款的违约率可能在10年内可能会上升到20%以上;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高碳产业密集地区,此类与气候转型相关的风险可能会演化为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以及由于大规模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失业和其他社会风险。气候转型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这对于地方而言,将需要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

不过,“30.60”也为新能源相关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带来发展的机遇。马骏预计,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基于这些估算,未来30年内,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会给地方实现绿色转型带来新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模式的转变。

文章指出,在中央层面加紧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推动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统一绿色金融规则、培养ESG投资机构的情况下,地方同样可以在绿色金融领域有所作为,包括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地方的绿色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对绿色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同时也可以积极组建绿色基金与绿色金融担保机构等区域绿色金融机构的建设,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

特别是,地方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为当地的中长期、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提供融资,包括很多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新能源、污水处理项目都适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将为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地位和开拓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