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参考日本拟人化做法 防疫宣传到底应亲民还是庄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延烧,最早揭露疫情的武汉医生李文亮染病去世,大陆亦通报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万人,如何管控疫情成为全球热点,包括如何进行公卫倡导。
日本节目《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有甚么区别?)》于去年12月10日的节目中,找来一家人进行“实验”,用紫外线灯才能看见的隐形染料模拟不可视的病菌,结果发现只要在一个人的手上喷洒过染料,两小时候就会散播到屋内各处,一家七口的口鼻处都会被沾染到,只有祖母因为做家务勤洗手得以幸免。
节目用非常可视化的效果展示了“接触传染”和“飞沫传染”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明显感受到“勤洗手”、“戴口罩”的重要性。随着武汉肺炎疫情的扩大,这集节目的内容也在网络上不断被重新提起,认为是卫教倡导的好例子。
过去由政府主导的防疫宣传工作,常常被诟病“枯燥乏味”,无法引起民众的兴趣,看过就忘,甚至看都不想看,成效不佳。2018年底,台湾疾病管制署启动了一项新计划“疾病拟人”,和当红画家合作,将疾病、病原体或带原动物画成人型,然后附上防疫数据,吸引大众目光。
例如由“禽流感”变异而成的“新型A型流感”,就是带着鸟嘴面具、肩上停着乌鸦影子的酷男。“日本脑炎”则是三名身穿日系水手服的少女,身上的面具、服饰和勾剑都参考主要传播昆虫三斑家蚊、环状家蚊和白头家蚊的特征。
这样的企划让疾管署的知名度大涨,更继续和不同画家合作,到现在这样的“疾病角色”已经包括登革热、流感、肠病毒、百日咳、肺结核、恙虫病、麻疹、日本脑炎、狂犬病、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性肠胃炎等,更在2019年发售用疾病角色当做卖点的“防疫桌历”,首刷限量一千本一下子就“完售”。
用具有高辨识度和完成度的插画来将疾病拟人化,不只是引起网络讨论和新闻报道,更能“堂堂正正”的进入各种动漫活动场所进行宣传,被认为能有效帮助防疫信息在年轻人间传播,也有年轻人认为“政府居然这么‘不正经’让我很震惊。”并表示“有点开心”。
但是其实年轻人多半更擅长自己寻找付资讯,对政府资讯的依赖度并不高,反而是中老年人更为仰赖。“疾病拟人化”这样“潮”的宣传手段肯定是让疾管署的网络声量大涨了,甚至能开卖周边商品,但在最核心的“宣传防疫”成效究竟到甚么程度,到现在却没有可信的报告。这些追捧疾管署的社群帐号、抢买周边商品的年轻人,是真的有正确理解防疫知识,或著只是当做一个新奇的商品而已,是个疑问。
况且将原本造成民众痛苦的疾病,拟人化成“潮”、“酷”,甚至是“可爱”、“美丽”的角色,在和平的年代能够受到追捧,但如果是实际受到疾病侵袭时,恐怕会受到道德质疑,形同在病患的痛处踩一脚。
例如武汉肺炎疫情扩大,美国大型论坛“reddit”就突然兴起了“武汉肺炎拟人角色(CORONA-CHAN)”的创作绘图风潮,通常是一名穿着旗袍的包包头女孩,头饰有着冠状病毒的特征,有时还手持五星旗,送“蝙蝠汤”给人喝。
虽然这完全是美国网友的自行创作,和政府公卫倡导不能当做视同一码事,但如果看在真实受困在武汉肺炎疫区的民众眼里,恐怕不是滋味吧。
如何有效率的传递正确资讯,在网络时代已经愈来愈容易,但形式上是用亲民的手段来获取注意,还是更重视庄重的态度避免刺激病人心理,这种讨论才刚刚开始而已。